上海新闻
记者 徐瑞哲 通讯员 刘绵琦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滴水湖畔揭牌;同年9月,在临港大学城上海海洋大学,201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2班入学。而今,这个与临港新片区同龄的毕业班到了“交卷”时间。全班25人中,10位同学考研“上岸”,被国内外高校录取;13位同学顺利就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完成签约;还有2位同学正积极落实毕业去向,已有企业向其抛出橄榄枝。
5月底面试,6月初入职,从校门到公司门,骑车不到20分钟。在19机制2班,吴浩宇同学落实毕业去向,看似“无缝衔接”,实则充满考量和抉择。
“我一共面试过10家企业,宝山、闵行、嘉定……为了找工作,都一一去过,最后还是选在临港。”吴浩宇说,熟悉的周边环境、感兴趣的行业内容、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工作团队,以及落户、住房等临港的利好政策,无一不是他扎根临港的“加分项”。在选择职业生涯第一站时,不少同学与吴浩宇一样,选择留在临港、建设临港,在“校门口上班”。据统计,19机制2班里,与临港用人单位签约就业的人数占班级总签约就业人数的30%。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晏萍表示,这学期学院党委带队走访企业60余家,与多家企业联动联建,开拓就业岗位。通过访企拓岗,已落实毕业生就业20余人次,安排实习近百人次。为助推毕业生就业创业,全校还持续开展创业训练营、大学生模拟面试大赛、就业助力营等活动。为进一步缩短课堂教学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时差”,全院积极促成与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推进“引企入教”系列项目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预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19机制2班的范怡君就是“华力定向培养班”中的一员。去年暑假,她通过面试及体检,进入公司实习。“我的毕业设计都在公司进行,企业和学校各有一名指导老师,选题方向与工作内容息息相关,边工作、边收集数据、边学习,感觉理论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实习4个月后,范怡君决定正式签约,“从一开始的‘试一试’,到最终确定,这条就业路走得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