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熠
1999年6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编剧王丽萍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24年过去,她在上海接连创作出《错爱一生》《保姆》《生活启示录》《媳妇的美好时代》《岁月如金》《双城生活》等20余部电视剧。“上海城市精神,上海的前世今生,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给了创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王丽萍说。昨天,“玉兰花开——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在沪举行,与会学者、专家、从业者热议上海这片热土给予影视剧创作的养分。
在创作中传承“工匠精神”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影像的主战场。以《上海一家人》《蹉跎岁月》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曾深深打动观众,也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
在新时代,沪产电视剧创作自觉地把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作为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鼓与呼,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从《大浦东》到《破晓东方》,从《心居》到《安家》,无论是新中国诞生之初的上海还是新时代的金融变革,或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凡生活,都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浓郁的海派风情。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这50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李京盛说。
捕捉都市人生活所思所想
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重镇,也是文学传播的重镇。就电视剧对文学名著的改编而言,上海出品、由黄蜀芹导演的《围城》,成为新时期电视剧改编文学名著的范例。
今年,改编自路遥经典小说《人生》的“上海出品”电视剧《人生之路》引发观众共鸣。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平凡的世界》是忠实于原著精神价值取向、基本人物形象和关系、故事主要事件和时空的一种成功改编;《人生之路》是根据小说《人生》部分情节改编,拓展了时空,时间向后延伸,空间由陕北扩展到上海。”
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地,需要现实主义精神力作的支撑。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代表之作,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
李京盛认为,这些作品里“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日夜奔腾不息。”
“影像概念里的‘大上海’正在变成真正的‘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说,有了这十年沪产剧打底,上海的“大”就不可能只是摩天大楼的大,这是被现实和戏剧同时撑开的一个三体空间,“这些沪产剧叙事真正打开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