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读书会现场济济一堂。主办方供图
记者 施晨露
“谢谢侬!”昨天下午,“思南文学之家”暖意融融,第400期思南读书会以一段回顾短片迎接读者回归,短片结尾这句感谢语让现场发出轻轻的笑声。主持人何卿登台问道:“有没有读者朋友估算出这段短片有多长?”答案揭晓——400秒,恰如思南读书会走过的400期旅程。现场随之爆发出热烈掌声。
2014年2月15日,作家王安忆与孙颙的对谈“让过去告诉未来”,宣告一个新的公共阅读活动品牌在上海诞生。9年时光中,思南读书会迎来1500余位各界嘉宾、超过7万人次读者,逐渐长成了人们理想中读书会的样子。用翻译家、作家黄昱宁的话来说,“自然而然细致地融入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思南不再只是一个地名,更像是一个读书人、写书人、做书人心里的一个暗号、一串密码。从思南读书会、思南书集,衍生出《在思南阅读世界》和《思南文学选刊》,到思南书局快闪店、实体店,思南书单……
9周年特别活动上,《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发布的“思南书单·2022”分为正榜和评委特别推荐单元,总提名122本,入围正榜30本,评委特别推荐22本。同时,为鼓励和推动当代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丰富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风貌,还宣布启动第二届“短篇小说双年奖”评审和创设第一届短篇小说论坛的计划。“短篇小说双年奖”和短篇小说论坛均为国内首创。“思南这个文化品牌是发光发热的聚合体,有思南的地方就有温度、有热情、有向心力。”方岩说。
“这些年来我对短篇小说创作的热情,就是思南强化出来的结果。”以小说集《辛丑故事集》入选“思南书单·2022”年度小说集的作家弋舟细数自己3次参加思南读书会的历程,感慨“经历了塑造”,“随着思南读书会一期一期地展开,我的文学立场、精神气象也潜在地被塑造着。它是我张望当代文学现场最为重要的一扇窗口。”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的长篇小说《金色河流》进入“思南书单·2022”评委特别推荐单元,在她眼中,思南就像“一个可以歇脚、聊天、补充养分的码头”,得以让外埠的作家们“怀着羞怯的热望一次次跑过来、坐下来,邀请具体或隐在的同代读者,共同踏入当下的文学河流,一起来发现、甄选、预判那些波光粼粼般的好书”。
“令我感念非常的是现场的读者。无论是青春少艾,还是白发皓首,皆有一颗赤诚的爱书之心。”中国香港作家葛亮的《燕食记》是“思南书单·2022”年度长篇小说之一,他难忘当年携《北鸢》来到思南读书会,看到台下济济一堂,甚至还有年轻人席地而坐的情景。读书会后,读书会资深书友许树建为作家发去了现场实录与读后感。“思南多年来的耕耘所造就的凝聚力将‘思南文学之家’的‘家’之外延不断扩大,在读书会基础上培育起各类复合空间,让‘公馆’之‘小家’成为公众之‘大家’。”葛亮在纪念文章里写道,“读者无疑是最重要的家人,他们热心组建‘思南一家人’,就是明证。”
许树建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曹禹杰在9周年特别活动上获颁荣誉读者证书。这项荣誉还颁发给嘉宾代表毛尖、马伯庸,工作人员代表孟政、王若虚、潘巍、王燕等。在思南读书会的语境中,读者是踏入这个空间所有人共同的身份。
活动分享环节,马伯庸围绕以华山医院为原型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医》,为读者讲述何为“大医之术”。在上海图书馆查得的一张伪造的逮捕令、钟南山父亲钟世藩的一封信、1944年《解放日报》一则报道背后的故事、《简易外科学》前言等小说里未曾提及的细节,引人入胜。
“理解城市有隐喻、视角、地标三种路径。思南是上海的一个隐喻,象征着上海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它既是体验上海城市生活、精神面貌和内在本质的切入点,也是审视上海的一个独特视角。”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在致辞中谈到,“作为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景观,思南读书会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建筑的城市空间转移到城市的精神形象上。”
“坚持思南读书会‘接续传统、理解当下、想象未来’的基本理念,常办常新,持续发挥其引领示范功能,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上海做强文化源头、做优文化码头,打响自信自强的新时代上海文化品牌贡献更多力量,为我们这座城市注入更多文化能量,实现文化的延伸和塑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