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舒抒
白领租房与房东发生纠纷、独居老人想要咨询财产公证……面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涉法涉诉问题,家门口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能为居民“指一条明路”。昨天,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举行社区数字法治论坛暨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启动仪式,街道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暨“法治e站”正式启用,同步揭牌的还有北新泾基层法治观察点及“24小时数字司法所”。这也标志着北新泾正式启动创建上海市法治建设示范街道。
作为上海首批1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北新泾“AI+社区”自2018年开始探索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去年,北新泾开始打造被居民区环绕的“24小时数字司法所”,集合远程调解、在线公证、法宣融平台等5大数字化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创新了远程法治服务模式。其中,数字化调解室依托市司法局的“智慧调解平台”实现了“同案同调”,可提供在线证据展示提交、调解笔录在线签名、调解协议书智能生成、法规案例精准推送等功能服务,极大方便了周边上班族和因出差等原因无法参与线下调解的当事人。
在位于金钟路388号的北新泾数字司法所内,位于入口处的一个透明玻璃舱颇为醒目。这是24小时自助服务区域内的多功能公共法律服务舱,可全天候为居民提供多项公共法律服务,包括律师对在押人员的远程会见,还可在司法所与“智慧公证”系统对接的基础上提供驾驶证公证、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多项公证业务的远程办理。
“数字化法治建设应回归便民的基本需求。”在当天举行的北新泾社区数字法治论坛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教授赵文聘表示,随着在线公共法律服务、“24小时数字司法所”等便民服务的完善,接下来各区、街镇应将线上服务中搜集到的社区矛盾、纠纷等扎实的民情反馈,变为有效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利用,以此为老百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王瑞山提出,基层推进数字建设,应注意平衡技术的理性、刚性与现实的人性、复杂性之间的差距。“现在居民办事经常要扫码下载App、登录小程序,社区数字服务应防止对公民隐私的过度搜集,要从居民角度思考公民信息安全。”
据悉,今年,北新泾街道将继续围绕辖区内老旧小区多、民生需求大等特点,形成“一个街区、四大板块”的数字化社区建设方案,即围绕金钟路沿线的“慧治金钟”数字化街区以及智慧安全、智慧康养、智慧宜居、智慧社交等四大数字社区板块,打造创新驱动的数字法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