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扫黄打非”多平台全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进基层,“破圈”传递正能量
记者 施晨露
依托社区治理和平安建设平台融合,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扫黄打非”工作网覆盖村楼组、企业、校园、宗教场所和商圈等重要场所,“扫黄打非”触角延伸到了最前沿。在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护苗行动深度融合,群众对“扫黄打非”行动的知晓率、参与率不断扩大。
近年来,一个“融”字,进一步夯实了上海“扫黄打非”基层基础,共建、共治、共享的“扫黄打非”工作新格局得到有效巩固和开拓。
融合实现常态长效
2020年,奉贤区青村镇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基层“扫黄打非”工作与相关平台有效结合融入的实施方案》,完成“扫黄打非”工作多平台全融合。
首先是融合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将“扫黄打非”行政处罚黑名单作为各类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标准之一,推动“扫黄打非”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双项同步发展。
其次是融合基层综治工作平台,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依靠“雪亮工程”24小时技术监管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
第三是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融媒体宣传平台,依托百姓舞台、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推进“扫黄打非”工作,积极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为载体,正确引导群众,拒绝文化垃圾。
目前,青村镇全域335个网格有党群指导员、城市管理员、各类志愿者5000余名,建立起“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定其职、人负其责”的队伍机制,构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固堡垒。
“破圈”之中潜移默化
近年来,上海“扫黄打非”基层站点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工作面貌和状态进一步提升。
在嘉定区江桥镇,基层网点创设“扫黄打非特色实践站”,联动“我嘉”窑房、八分园·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秦古美术馆、“我嘉”书房等文化点位特色资源,形成“行走江桥·清风雅韵”——“扫黄打非”实践体验特色路线,让“扫黄打非”知识在文化参观、实践体验中潜移默化。
在宝山区月浦镇聚源桥村,每年一度的“花艺节”是一次难得的“破圈”宣传契机。村“扫黄打非”志愿者将“侵权盗版行为”“非法出版物”等“扫黄打非”的知识内容,充分渗透到“花艺节”的每一个角落。游客们通过在任务点打卡答题,潜移默化中对“扫黄打非”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把律师和行政执法人员请进门,也是聚源桥村“扫黄打非”工作站的一大特色,已连续5年为本村未成年人组织开展国家安全知识讲座。
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既是一个自然村,又是一个旅游景区,每年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超180万人次。山塘村“扫黄打非”工作站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明月山塘”游客接待中心开设“扫黄打非”宣传专栏,公布举报电话,在游客经过的地段布置宣传“扫黄打非”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地插100个,并组织沪浙两地商户签订商户公约。同时充分利用沪浙山塘年货节、乡村“村晚”等活动加强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