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已建成6248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 让群众随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家、站、点’平台与法律援助工作室,如同我履职的‘双翼’,帮助我更好地传递民声、为民代言、助民解忧。”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推进会上,市人大代表朱雪芹所说的“家、站、点”平台,即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和代表联系点,如今已成为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
记者获悉,截至2020年10月15日,本市已建成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等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6248个。
闭会期间代表履职主阵地
根据会上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人大代表之家”是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的,为本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履职活动提供服务保障的工作平台。“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联系点”是在选区、居民区、村、大型社区、楼宇、企业、园区、商场、学校等设立的,为本区域内的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和各类单位、组织提供服务保障的联系平台。
全市6000多个“家、站、点”,有共性亦有个性。记者了解到,各区人大普遍制定了建设“家、站、点”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从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建设要求和工作职责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使之建成闭会期间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开展履职活动的主阵地。
“周浦镇97名镇人大代表中,72%的代表来自居村一线。”浦东新区周浦镇人大主席蔡赞石说,为使“家、站、点”能有效运行,一开始就从制度着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范便于居村、社区操作。镇人大出台了相关意见,明确居、村(社区)的“家、站、点”应形成“3+N”的组织体系,“3”即1名负责人、1名人大代表、1名联络员,“N”即若干名志愿者,确保代表活动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家、站、点”普遍做到了有场地、有标牌、有制度、有台账、有资料,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代表学习培训、联系选民群众、开展活动的工作机制。
把站点设在居民白领身边
为推进代表与选民的沟通联系常态化、多渠道,让人民群众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记者注意到,不少“站、点”设在了代表单位或家中,开到了社区居民、企业白领身边。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沈永兵说,五里桥街道原来代表之家设在汇暻广场四楼,由于在写字楼内,知晓率较低。今年经过调整,新的代表之家设在沿街面的局门路425号,毗邻八号桥创意园区,方便选民了解代表之家、走进代表之家。
还有不少站点探索向民宅、田头延伸触角,比如浦东周浦、大团镇把代表工作室建到了代表家中,把代表联络点设到自然村落。参与联络接待的代表也深有感触:“通过一线接触选民,我们开阔了眼界,听到更多一线声音,提交的建议更有质量,履职也更有底气了!”
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家、站、点”建设不仅注重民意收集这一环节,同样也很注重民意的处理、反馈。
不少区在实践中形成了分层处理群众意见建议的工作机制。在闵行,市级层面的问题,由联系“家、站”所在地社区的市人大代表向市相关部门反映;区级层面的问题,代表通过建议办理系统“有问必答”板块提问,相关部门在一周内答复,遇到复杂问题,代表可以提交建议,重大疑难的建议还会以主任会议督办件、专工委督办件、代表组督办件的形式加以推动;街镇层面的问题,各镇人大、街道(工业区)人大工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工作实际的办理机制。
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兰田片区代表联络站建立不到一年间,代表们通过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而形成的代表建议13件,占当年度区人大33会议代表建议总数的16.5%。一些居民称赞:“家、站、点”灵敏地传递着这座城市的脉动和体温,推动人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