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新昌路地块创下上海大体量旧改首日签约率新高
从黄浦区新昌路345弄65号,步行到人民广场约一刻钟。60多岁的李泰华正站在合用厨房内洗菜,两根塑料管从他头顶上方的天花板垂下,接到洗菜池内。因为厨房屋顶塌陷严重,常年漏雨,李泰华与邻居一起用塑料布将屋顶罩了起来,再在塑料布上挖了几个洞,每个洞口套上一个矿泉水瓶,再接上塑料管。雨落在塑料布上,再通过“引水管”被引到洗手池、洗脸盆中……这样的日子,李泰华一家已经过了26年,如今终要告别了。
7月21日,是新昌路1号(南块)和7号旧改地块、新昌路1号(北块)两个项目的二轮征询正式签约首日。截至当天24时,新昌路1号地块(南块)和7号地块3060证居民完成签约3044证,签约率达到99.48%,创下了本市大体量旧改项目签约首日新高;新昌路1号地块(北块)65证居民更是100%签约,实现了意愿征询、签约征询两个100%。
啃下黄金地段“硬骨头”
新昌路地块处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新昌路7号地块,东至新昌路,南至北京西路,西至成都北路,北至山海关路。新昌路1号地块分为南北两块:南块,东至新桥路,南至新闸路,西至成都北路,北至成都北路1012弄;北块,东至新桥路,南至新桥路51弄,西至九子公园,北至南苏州路。
“这里的地段真是好得不得了,但我们的居住环境却非常差。”李泰华一家三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屋,与邻居合用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厨房,拎了半辈子马桶。由于历史原因,他家的房屋构造非常奇特:屋顶的一半空间被生生拦出了一个吊铺,成为别人家的房间,这让本来就逼仄的小屋空间更显局促,身高1米7的李泰华站在吊铺下都抬不起头。房间的一侧,拉开帘子是个马桶间,关上帘子就对着饭桌;女儿小的时候,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女儿成年后,没有地方再放一张床,只能睡觉时支个弹簧床。
对旧改,李泰华一家盼了20多年。他清楚地记得,这片弄堂说要旧改经历了“三进三出”。“听说要旧改了,大家都很盼望,但那三次,都落空了。”随着周边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身处老房中还在拎马桶的李泰华一家,对旧改的盼望更加迫切了。“如今是第四次,终于圆梦了。”
李泰华告诉记者,他们一家选择了货币补偿的方式。“这次旧改,是改善我们居住条件的机会,我们非常珍惜,还在慢慢看房。我们应该可以买一套两房。老伴最关心的是我们将有独用的厨卫,女儿最高兴的是自己将有独立的房间。我们一家对这次旧改都很满意。”
“一地一策”加快毛地旧改
此次生效的新昌路两个项目中,作为项目主体地块的新昌路1号(南块)和7号地块,是耽误了20多年的毛地。毛地地块内情况复杂,远比新地块推动要难得多。
为激活这块毛地,黄浦区坚持“一地一策”,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差异化的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好旧改实施与建设开发。在新昌路两个项目中,7号地块风貌肌理相对比较完好,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角度,黄浦区和上海建工集团按照“整体延续7号地块风貌肌理、1号地块统筹联动”的方向,优化项目方案。同时,结合周边区域品质提升、资源整合,黄浦区也在同步推动苏州河沿线改造及相邻地块启动实施,进一步加快旧改步伐、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实现区域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新昌路两个旧改项目中,地块所属的南京东路街道以及黄浦区三家征收所全力做好推进工作。黄浦区将“党支部建在项目上”,成立了由南京东路街道党员、居委党员与征收所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旧改启动时正碰上了疫情防控吃劲时,不少居民一度担心,旧改可能被延误。南京东路街道与黄浦区三家征收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没有放慢推动旧改的速度。
随着新昌路两个项目的推进,黄浦区今年已完成成片征收超过7400户,5个地块实现了收尾。下半年,黄浦区还将在“高效率、高质量”上持续用力,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同时从区域功能发展和群众民生改善相统筹的角度,以“组团式谋划”“渐进式推进”为策略,加快老城厢地区、金陵路、西藏路沿线的更新改造,为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面貌的更新以及老百姓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强有力支撑,真正实现风貌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