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宝兴里旧改跑出“加速度”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60

  金陵东路上的宝兴里,距外滩一步之遥,曾经1136户人家就在这里过着“72家房客”的生活:生活空间局促,身处在“黄金地块”却还在使用手拎马桶,家里的大姑娘换个衣服,爸爸不得不出去回避……

  6月26日,随着最后一户居民旧改搬离,宝兴里居民终圆“新居梦”。宝兴里旧改创下了市中心大体量旧改的两个“100%”:仅用122天实现了居民100%签约,仅用172天实现了居民100%搬迁。

  旧改被称作“天下第一难”,难在做群众工作。在宝兴里旧改地块,黄浦区外滩街道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好群众工作的老办法,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打开了群众的心结,走进了群众的内心,让旧改推进提速增效,也让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大大提高。

  做“牛皮糖”,贴上去沉下去

  “许多居民没来旧改时盼旧改;但当旧改真的来了又怕旧改。每户人家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居委干部要体谅他们,还要想方设法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徐丽华说。

  为了让居民能得益、早得益,街道与居委干部“走百家门”时,总结出“贴上去”“沉下去”的工作方法,发扬“牛皮糖”“钉钉子”精神。

  有些居民感觉补偿条件与心理期待存在落差,拒不签约,甚至不肯见居委干部、征收所工作人员。居民不肯出现,居委干部就主动上门。有位居民住在松江,居委干部来回坐3个多小时车去松江找上门。居民不让居委干部进门,他就在门外等着;等的时间久了,居民觉得不好意思就打开家里面一道门,隔着纱门与他聊上几句。隔几天这位居委干部再去居民家,一来二去,居民又打开纱门与他聊几句。如此去了十几次后,居民终于让他与征收所工作人员进门,最终如期签约。

  在宝兴里旧改中,外滩街道党工委利用社区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了百家忧、解百家难”的工作优势,深入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了配合居民的作息时间,街道干部、居委干部和征收所工作人员常常早上7点到岗,直到深夜还在居民家中做政策宣讲和思想动员……

  地块内,有一对老夫妇最初坚持不同意旧改。居委干部与征收所工作人员多次轮番上门,向老人解释政策、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次沟通,夫妇二人才坦言:存在家庭矛盾尚未解决。直到一轮征询投票前一晚,老夫妇也没有松口。居委干部再次上门动员,向他们表示:“一轮征询没有你们的同意票,会成为我们的遗憾;但在进行二轮征询前,我们一定会用好政策,帮你们家化解矛盾。”老夫妇十分感动,第二天准时出现在投票会场,投下同意票。

  以情服人,更以理服人

  在旧改征收中,公平公正、阳光透明是关键,“跟着政策走”“一把尺子量到底”。所以在做群众工作中,社区干部以情服人的同时,更注重以理服人。

  宝兴里地理位置优越,部分居民对旧改期望较高,在旧改政策征求意见稿刚公布时,居民思想曾有些波动,认为政府给出的评估价格低于心理预期。了解到这一情况,街道党工委及时将旧改的政策、方向向居民和盘托出,社区干部在“走百家门”时也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一碗水端平、一竿子到底、一揽子公开”,打消了他们对政策顾虑。

  按照以往旧改工作经验,征收所工作人员与街道、居委干部对“闹一闹总归有好处的”“我们再拖着看看”“听说钉子户都发财了”“我们这里征收了,赶快扩建”等8个旧改错误认识进行了澄清,在各弄堂口张贴、广而告之,加大这些生动案例的宣传,进一步普及旧改征收政策,把“数人头”为主的动迁与“数砖头”为主的征收的区别宣传到位,用新政策改变居民的老观念。

  “让群众做群众工作”

  70多岁的党员居民樊人瑞,在宝兴里住了30多年。旧改来了,她非常支持,更主动做好楼内居民的动员工作。有邻居向她抱怨:家中户口多,担心利益分不均,不想签约。樊人瑞不向邻居讲大道理,而是以自己家中情况来说服:“你看我家,才不到20平方米的面积,有三户人家的户口,要说分,怎么也比你家难分吧!”

  群众的心理群众最懂、群众的话群众最能听得进。旧改是特殊的群众工作,街道党工委与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热心群众带头作用,让群众做群众工作。

  在旧改启动之初,街道党工委与居民区党总支就召集党员居民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请党员居民开诚布公地发声音,有什么问题、顾虑都提出来。街道党工委与居民区党总支对这些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争取在第一时间让旧改工作取得党员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街道党工委还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成立了两支突击队:一支由党员居民组成,一支由街道、居民区党员组成。这两支突击队都是“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先锋队。

  居委干部许先铭的父母家在此次旧改征收地块中。最初,他的父母对旧改有自己的想法。气氛紧张的时候,父亲都和他拍桌子。但在他不断努力下,父母最终想通了,同意旧改签约。许先铭的父母想通后,还去做邻居的思想工作。看到许家也签约了,周围邻居都相信旧改是有利的、政策是公平的。

  民生服务做到群众心里

  在宝兴里的旧改征收推进中,民生服务工作始终不停步,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也将群众工作做进了群众的心坎中。

  旧改刚刚启动,外滩街道就针对居民家庭情况复杂、诉求多样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居民对征收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有特殊困难群体因为看病、就餐等问题,希望能留在中心城区,街道联系旧改相关部门筹措了一批区内安置房源;宝兴里内居民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人占86%,街道在旧改期间持续推进养老健康服务模式,为老送餐、托老所等服务持续到最后一名老人搬家;有些居民生活较困难,在附近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他们担心旧改后,搬到其他地方,自己的工作没着落,街道联系了区相关部门,帮助他们对接了一批区内相关工作岗位信息……

  居民的生活始终让社区干部们牵肠挂肚。宝兴里党员居民须松青,是第一代居委干部,积极支持旧改。旧改第一轮征询时,须松青第一个投出同意票。遗憾的是,二轮征询举行前不久,须松青过世了,由他的儿子代替他完成正式签约。但是随着时间过去,须先生一家却因条件困难无法搬迁。为了帮助他们一家,居委干部四处奔走。最终,须先生一家在街道、居委的帮助下找到了过渡房源,解决了后顾之忧,在限期内完成了搬迁。如今,须先生逢人就说,宝兴里旧改有温度。

  “宝兴里诞生了‘申城第一居委’,这是上海第一个、新中国第一批在党的领导下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居民自治组织,多年来‘四个一’工作追求——一马当先的首创精神、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一如既往的实干作风、一以贯之的自治意识,始终在外滩街道基层传承。街道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让群众得实惠为根本,深入总结提炼宝兴里旧改中的群众工作方法,传承与丰富‘四个一’工作追求,提升居民的福祉。”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