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值守战疫堡垒 资深专家瞿洪平在上海公卫中心入党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24

  “这次疫情让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如此短时间内、波及范围如此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政府是极大的考验。我相信当我成为一名党员后,我会做得更到位。”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教授在入党仪式上动情说道。他从医30年,专注重症医学领域25年,于3月18日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入党了。自2月11日作为专家入驻市公卫中心至今,瞿洪平没回过家,在A3楼里他率领医护队员,直面抗击新冠肺炎病毒。

  传染防护是最大考验

  外人看来最难啃的硬骨头,瞿洪平却情有独钟。“重症医学是个新兴学科,它不像许多其他学科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它是一个专门救治危重病人的新型学科。”瞿洪平曾参加过汶川地震等多次重大现场救灾,干了这一行,仿佛与节假日作别,无论春节还是长假,回忆起来几乎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重症医学的救治,需要结合爆发力与耐力,更需要医生冷静的判断。“当病人情况急转直下时,需要你立刻做出快速决断,一旦方向反了,可能就没有回头路。”瞿洪平说,重症医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不同,上来先要“冲刺”控制大局;同时还需要耐力,一些病人需要等待,慢慢“熬”,熬出生命的转机。

  这一切珍贵经验,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他带领团队,成功救治了几名危重病人,就在最近,两名病人先后脱离人工肺ECMO,整个治疗专家组及团队都非常欣慰。回忆初到市公卫中心,他感慨,刚来就感受到,这次抗疫与以往的每一次都不同。过去的救灾,没有这么多感染防护问题,这次病毒传染防护是最大考验。在场所有专家心知肚明:一旦发生传染,一整幢楼都要被隔离,医护人员的储备,都将受到极大挑战,“我们在上海的堡垒,我们是上海的最前线,保住这里,整个城市才可以安心!”

  打起两百分的精神

  重症医学经验丰富如瞿洪平,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仍要打起两百分的精神,只因这是一场“从未遇到过的战斗”。这不是一般的病房,在上海市公卫中心负压舱内,只要穿上防护服就会不适和出汗,每个行动、每个判断的视角都会受到影响,诊疗精准度也容易发生偏移。瞿洪平说,“这是非常特殊的‘战场’,诊疗操作与日常完全不一样,每次进舱一般规定连续工作不超过8小时,以此最大化确保医护人员和病人安全,以及医疗工作的质量。”

  不一样的战场,更考验团队协作和单兵作战能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诡异多变,常常无法预测,医生治疗这个“怪病”的同时,还要严格做好自身防护。医护每次进舱一般需要10—15分钟穿戴防护装备,并分批进入。负压舱内,有些诊疗设备应用受到明显限制,包括最常用的听诊器也无法使用,特别是在重危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无法短时间召集援助团队入舱时,需要舱内医护提前预判和快速应对。为此,瞿洪平组建了“巡查小分队”,轮流安排部分医生舱内24小时不间断观察病人,每次交接都要细致规范到位。部分医生舱外协助临床工作,一旦需要随时准备进舱援助。这种里应外合的诊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适应特殊工作环境,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率。

  70岁的武汉人徐先生3月11日顺利康复出院,从危重症直至出院,历经近一个月救治,他写了满满两页感谢信给瞿洪平教授团队,“你们以勇敢的牺牲精神,极其卓越的医疗技术,把我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这种大恩大德是我怎么感谢都不过分的……”重症监护病房里见惯生死的瞿洪平,依旧会被每名病人的痊愈康复激励着、感动着。

  心怀责任使命救死扶伤

  记者了解到,已在市公卫中心入驻两个月的瞿洪平,团队先后有12名医生、30人次护士参加救治工作。医护定期换班,但他是铁打的“带头人”。“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可以是改写者。”

  瞿洪平笑说:“哪一天,我们彻底打赢了这场硬仗,我先要找‘Tony老师’理理发,面对病人的医生,仪表仪态其实很重要。”这位刚入党的“资深大专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30年医者的价值观:“无论曾经病人伤医骂医,还是今后病人爱戴医生,还是全社会崇医敬医,都不会影响我从事这份救死扶伤职业的责任与使命。即使没有回报,医护人员特殊的社会定位、专业定位,医护人员特殊的社会担当,决定了我心怀这一信念,并实践在工作之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