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武汉一线医生发明在沪企业接力三天就做出首批样品 援鄂医护人员用上防护鼻罩
援鄂医护人员用上防护鼻罩
“鼻罩收到了,不仅上海市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用上了,我们还推荐给当地医护人员。新产品虽然还有完善空间,但在那么短的时间实现量产,很不容易!”昨天上午,上海市援鄂医疗队队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蒋进军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当天中午,他发来医护人员佩戴鼻罩吃午饭的照片。
截至2月底,来自上海的两家企业罗莱生活和宏隆医疗已累计为武汉抗疫一线送去2万余只医用防护鼻罩,进一步降低当地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降低医护感染风险
医用防护鼻罩是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发明。1月24日,蒋进军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成为金银潭医院北三重症病房的组长之一。他在工作中发现,一线医护人员在医院用餐时,不能佩戴口罩,存在暴露感染风险。他一边救治病人,一边在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的指挥下,通过与医院科研科教授程蕾蕾等后方团队协作,设计出一次性医用防护鼻罩。
防护鼻罩在外观上像口罩,但只遮住鼻部、露出嘴部,方便医护人员用餐和饮水。2月中旬,中山医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向社会发出“英雄帖”,希望推动这一发明的量产试用。
在上海相关部门支持下,罗莱生活和宏隆医疗接下“英雄帖”,根据鼻罩的设计图进行试产、量产。“宏隆是专业的医疗用品生产企业,有生产口罩的经验;但罗莱是家纺企业,迅速转型生产很不容易。两家企业多次根据我们的使用感受调整生产方案,现在用的已是调整两三次后的产品了。要为上海企业的响应速度点赞。”蒋进军说。
非常时期,需要企业站出来
面对医护人员的点赞,罗莱生活相关负责人却表示,感谢医护人员的信任,让他们实现了“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的心愿。“非常时期,需要企业站出来。”
“疫情发生后,我们通过上海慈善基金会捐赠了一批家居用品,希望医学观察点等场所能用上。得知市场口罩销售告急后,我们积极响应号召,派出一部分员工去口罩厂做志愿者,毕竟家纺企业在生产上有经验。”罗莱生活董事陶永瑛说,随着疫情发展,口罩需求量仍然很大,就决定直接调整生产线生产防护口罩。在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公司很快办妥转产复工手续,积极获取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资质,将原先的生产车间改造成10万级净度的医用口罩生产车间。
“自动化口罩生产线没有到位前,我们只能采用手工缝制的方式,每天产量在5000只左右。”生产管理中心总经理瞿庆峰说,我们有28位生产熟手进入生产车间,夜以继日地生产。虽然口罩生产技艺不算复杂,但与家纺产品有差别,手工缝制的产能有限,“但想到哪怕能满足一个社区需求,也有益于防控疫情,我们都觉得有意义。”
转产后,罗莱生活看到中山医院发出鼻罩量产“英雄帖”。“上海医生在抗疫前线的发明,作为上海企业,应该支持。”陶永瑛说,“当时有700多家企业希望与中山医院合作,中山医院选中我们,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
调整工艺,让医护戴得舒服些
获得专利授权后,罗莱生活立刻着手生产。不过,看起来简单的鼻罩有很多生产难点:常规口罩同时覆盖鼻部和下巴,上部有压鼻条,下部靠无纺布包裹下巴。鼻罩比常规口罩短一半,下部不能靠无纺布包裹鼻子,又不能使用硬度较大的压鼻条,否则舒适度差,还影响进食。只能不断调整无纺布的弧度以及压条的长短和粗细来贴合面部。此外,鼻罩的造型还得满足流水线生产条件,以保证后期产能。
通过不断与医护人员沟通,罗莱生活在生产车间加紧调试,3天内完成鼻罩的两次打样,并生产出第一批样品,通过快递送到武汉一线。“试用品并不完美,医护人员提了一些意见。不过他们鼓励我们‘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还在调整生产工艺,希望让医护人员戴得舒服些。”陶永瑛说。调整生产线对罗莱生活的常规产品生产和研发有一定影响,但不论是企业总部所在的上海,还是生产基地所在的江苏南通,相关政府部门都为企业转产口罩和鼻罩提供政策支持。“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也让我们感动,他们身在最危险的前线,却不忘鼓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