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铁路上海站北广场旧改创新:成立社会公信人士工作组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2

  住在地梨港路61弄危房内的居民马女士,早就盼着能住进煤卫设施齐全的新房。可动拆迁开始后,她又担心:早签约会不会吃亏?在动迁组,马女士遇上了闸北区政协委员孟戈鸣。孟戈鸣知道她的心事后,热情地为她解读“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动迁承诺书,还请工作人员详细核算她家的动迁收益,并郑重表示将监督动迁部门的工作,确保早签约不吃亏。政协委员的承诺,打消了马女士的顾虑,次日,她爽快地签订了搬迁安置合同。
  
  新民晚报记者4月10日从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地区旧区改造指挥部获悉,北广场三期旧改地块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社工组成的社会公信人士工作组,全程监督,深受居民欢迎。两个月不到,已有1003户居民签下合同,签约率达29.8%。
  
  每户都发“承诺书”
  
  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地区危棚简屋集中,居住环境较差,居民动拆迁呼声很高。为此,市政府将北广场三期旧改地块列为“十一五”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必须完成的5个旧区改造重点地块之一,共需动迁居民3357户。
  
  为实施“阳光动迁”,北广场旧区改造指挥部和负责动迁的振沪房屋拆迁公司向这一地块的每户居民都发放了“承诺书”,表示会做到“三个一致”“五个公开”,即:实际操作与政策口径一致,执行动迁政策前后一致,各类认定内容依据一致;被拆迁人基本情况公开,被拆迁房屋评估结果公开,特困人员认定情况公开,安置人口审核情况公开,动迁补偿安置结果公开。
  
  居民相信“公证人”
  
  成立社会公信人士工作组,则是指挥部的一个创举。受邀的9位人士均有较强的公信力,热心公益事业,且与本地块动拆迁对象无任何利益关系,他们负责全程监督动迁单位和人员落实“阳光动迁”承诺的情况,同时为居民释疑解惑,协调化解矛盾。
  
  家住沪太路180弄某号的八旬老人高阿婆,丈夫和儿子都已去世,平时与打零工的外地来沪儿媳和读中学的孙子相依为命,生活比较艰辛。动迁开始后,祖孙三人一直担心因势单力薄而吃亏。这时,社工祁汉琴上门了。她仔细了解她家的实际困难,悉心为婆媳两人答疑,并陪她们一起去动迁组谈,结果祖孙三人享受到了政策许可范围内的所有待遇。记者了解到,在祁汉琴的帮助下,已有16户居民与动迁公司签约。
  
  安置结果“摊得出”
  
  动迁地块内有户已签约居民,听说邻居一家只有一本户口簿,却按两户人家标准获得补偿安置,觉得自己吃亏了,便找工作组投诉。工作组成员马上和他们一起查阅邻居家的安置补偿档案,结果发现这户人家早在户口冻结前便已分户,有两本户口簿,安置方案没有问题。眼见为实,这位居民表示认可。
  
  据了解,被拆迁人要求查询他人安置结果的,只要按程序向工作组内的公信人士提出申请,一般均可如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