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为让工人有岗位、企业早复工 三方约定渡难关上缆又闻机器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7

  一度停产的上缆电线电缆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车间,近日又传出久违的机床声。全厂42名职工也签下了新的聘用合同,不少人工资还涨了两三成。一场用工矛盾拖延近两月后得以化解,一切都源自于市总工会倡导的“共同约定”。
  去年10月,受金融危机影响,上缆厂业务量猛缩70%,今年1月底停产。上级工会知悉了这一情况,会同上缆厂工会主席彭杰,找到合作方四川东家港电工设备公司的苏老板,希望他控股这家企业。东家港公司答应把老厂盘下,但提出只留35%的员工,剩下的人自谋出路。一下要裁掉一大半人,厂里的老工人想不通了。
  当时,市总工会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总工会主席陈豪提出,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困难不可避免,工会组织坐等职工与企业产生了矛盾,再去协调处理已经晚了。与其到处救火,疲于应付,何不直接走入基层,通过承诺的方式,把企业、职工、工会的三方责任加以明确,共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将冲突的“小火苗”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份“共同约定”经仔细推敲后拟好了:“企业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努力不裁员,稳定工作岗位,协商确定薪酬,及时发放工资,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职工要献计出力,与企业共同应对危机;工会要从中组织协调,稳定军心,让经营者认识到职工是企业发展主体,职工认识到自身权益与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共同约定”发给上缆厂,却始终不见回音。负责控江地区的工会指导员胡明,带着这份约定前后跑了厂里15次,终于把纠结在一起的劳资矛盾一层层解开:
  开始几次,胡明到上缆厂,苏老板对裁员并不松口:上缆原来的业务所剩无几,养不活所有的老员工。而厂子是从国企转制而来,工人过去有优厚的车贴饭贴等福利,既不答应下岗,对原有收入标准也不让步―――有一阵子,双方都“僵”在那里。
  矛盾的松动始于沟通。胡明将“共同约定”的精神反复向双方解说,一方面让苏老板了解老职工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将经营难处向职工交底,对方伸援手救活厂子已属不易,需要职工齐心协力把工厂搞上去。坚冰慢慢融化,双方都作出了退让:苏老板决定把一部分设备制造订单匀给上缆,不裁员了;职工态度也有了转变,只要保证基本工资,其他补贴就不多作计较。一纸共渡难关的“共同约定”,签上了苏老板与工会主席彭杰的大名,上墙公示。
  新的劳动合同签下了,一些老职工提早回厂,将搁置生锈的车床设备除锈加油,整修一新。看到这一幕,苏老板也很感动,他向职工承诺,以前老厂的福利待遇,随着经营逐步好转,也会慢慢恢复。这两天,上缆厂刚接下一个7台电工设备的制造订单,其中一台还将出口到巴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