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普陀区会商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六部门共铺“无障碍跑道”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1

  听居民代表“发牢骚”,邀职能部门“碰思路”,普陀区把关注民生协商会议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及时发现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现场剖析瓶颈所在,第一时间会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4月9日上午的协商会上,面对居民代表提出的“‘残的’重现”问题,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向区委和部分居民代表承诺,积极争取国资、税务、财政、工商等职能部门的支持,努力为残疾人就业开辟“无障碍跑道”,“根治‘残的’屡禁不绝的问题。”
  
  “残的”缘何又“热火”起来了
  
  来自桃浦镇紫藤苑的居民代表杨兆顺来参加协商会之前精心做了一番“调研”:“原本已经很少见到的‘残的’现在又重新‘热火’起来了――单单在紫藤苑,就有16名残疾人靠开残疾车谋生;而在整个桃浦地区,开‘残的’的大概有200人。执法队早上执法,他们就晚上开,社区该拿这200人的‘游击队’怎么办?”
  
  面对杨兆顺提出的问题,区民政局副局长秦建国坦言,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聘用残疾人的意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降,作为特殊群体,残疾人就业遇到的困难比一般人更大,开“残的”由此成为一部分失业残疾人的谋生渠道。区残联副理事长陶峰补充了一组数据:“普陀区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大约有8300名,扣除重残无业人员,还有6390人有就业能力,但目前仍有2000人处于失业状态――不能把这2000人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残的’就只能处于屡禁不止的状态。”
  
  三道障碍制约福利企业发展
  
  安置残疾人就业,福利企业是主渠道;但眼下,福利企业萎缩却是上海各区县都遭遇到的现实问题。普陀区福利企业的发展在上海尚处于中上水平,目前总数也只有55家,安置残疾人800名,其中14家企业经营困难。陶峰表示,在市场经济的“跑道”上,福利企业不但“起跑线”比一般企业“靠后”,而且“跑道”上障碍重重,“就好像‘障碍跑’一样。”
  
  企业底气不足是福利企业在市场经济“跑道”上的第一道障碍。区民政局的调查统计显示,全区所有的福利企业中,只有1家曾参与过政府采购的投标活动并中标。没有参加过投标的福利企业表示,受员工素质和企业技术能力的限制,没有信心和底气与其它企业“同台竞标”。
  
  第二道障碍是成本。除原料、人工等一般企业都有的成本之外,福利企业还有额外的“无障碍设施”添置和维护成本。此外,福利企业往往享有“零税收”优惠,以税收为考量指标的园区或是不愿接纳它们或是提高房租,也加大了福利企业的成本压力。
  
  产权不明则是第三道障碍。据了解,在去年7月1日国家财政部、国税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92号文和67号文颁布实施之前,福利企业的投资主体只能是单一的政府部门(包括街道办事处和镇政府);但是,这些福利企业的实际经营操作却早已实现民营化,成为了“红帽子”企业。“红帽子”对于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和资产界定容易混淆,也是束缚福利企业发展的“绳索”。
  
  政府还需安装一根“扶手”
  
  福利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的“跑道”上“跑起来,跑下去”,政府要铺设“无障碍跑道”。在昨天的协商会上,普陀区区委书记周国雄明确要求,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残联等部门配合,清除福利企业发展的“障碍”。
  
  区民政局副局长秦建国表示,目前6大相关部门已经达成初步意向,拟从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理顺产权关系等方面制定相应方案,助福利企业“跑起来”,“但是,要让福利企业坚持‘跑下去’,政府还需要在‘无障碍跑道’上安装‘扶手’,即对福利企业实行‘专产专营’。普陀区现有的福利企业中,印刷、汽修两个行业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发展较快。这是因为这两种行业资金流转快,辅助工的技能要求不高,适合残疾人集中就业。对于这类行业,政府采购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福利企业。像办公耗材,比如信封之类,行业涉及企业比较少,政府还可以向福利企业定向采购。”
  
  区残联副理事长陶峰对“专产专营”的范围提出了另一条新途径。她表示,社区服务项目可以拿出一部分让残疾人“垄断”,“区残联在甘泉街道试点开设了一家良友金伴便利店,吸纳了8名智障人员从事理货员一职。由残联提供‘三金’和每人每月500元补贴。这一项目将在全区各街道推广。建议社区开发类似岗位,鼓励残疾人优先进入社区服务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