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上海无偿投资8.35亿元援建项目1022个创历史新高
记者近日从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获悉,2007、2008两年,上海市区两级财政在8个对口地区无偿投入资金8.35亿元,援建项目1022个;累计派出挂职干部和各类志愿者467人,培训对口地区各类人员近4.4万人次,各项统计均创历史新高。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按照中央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的要求,上海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全力支援灾区重建,截至目前已签约3批7大类89个灾后重建项目,签订48个经济合作项目协议,投资额近40亿元。
据介绍,在对口支援资金的使用上,上海立足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集中集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如今,对口支援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观,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提高,“造血”功能日益增强。
农业技术壮大声色
1997年,云南蒙自,当地上海援建的沪滇农场引进甜椒品种。这个新鲜事物让31岁农民李爱民足足观察了一年,最后得出结论:有赚头!一年后,李爱民尝试性地种了一亩,尝到了甜头:这一亩甜椒在冬天卖了3000多元,之前全家年总收入也就3000至4000元。
如今,李爱民家的甜椒种植规模已超过10亩,每年逾万元的收入成为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生活一年上一个台阶:12寸的黑白电视机变成了29寸彩电,影碟机、音响、冰箱、摩托车样样俱全。和他一样,一大批蒙自当地群众通过改善种植结构实现了脱贫致富。
把上海的现代农业技术移植到对口地区,进而扶持当地形成特色产业、壮大优势经济,这已成为上海提高对口支援地区群众收入的法宝。如今,南汇的水蜜桃、“8424”西瓜等已在云南文山、西藏日喀则种植成功,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在云南的砚山县、蒙自县、澜沧县,援建的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已成为当地良种、良苗、良畜的龙头企业;在重庆万州区和湖北夷陵区援建的柑桔基地,连同汇源果汁等加工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提供技术,更要开放市场。随着对口地区的特色产业渐成规模,上海有关部门开始尝试引导对口地区开拓上海市场。近年来,对口地区大宗农产品进沪销售平台已经基本成形。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仅上海家乐福超市和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就帮助宜昌夷陵区实现柑桔销售收入800万元。目前,在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协调下,上海国际食品城已为对口地区免费提供37个面积达60多平方米的展销铺位,新疆阿克苏红旗坡农场,云南文山三七特产局、普洱永年茶业公司,万州鱼泉榨菜公司等41家农特产品龙头企业纷纷落户。
标准厂房引凤筑巢
今年3月中旬,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小溪塔轻型综合工业园内,上海援建的三峡移民就业基地二期标准厂房正式竣工。夷陵区区长刘洪福告诉记者,该基地规划面积300亩,分五期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可容纳50多家企业入驻,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
当下,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正在加紧“腾笼换鸟”,推动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万商西进之势已成,产业西移大潮汹涌而至。宜昌市市长李乐成说,夷陵区地处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自然不能错失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波产业转移机遇?关键在于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事实上,上海对口支援夷陵区产业转移工作,扮演的就是筑巢引凤这一关键角色―――针对对口地区财政收入少,招商引资配套能力弱的实际,从2003年起,上海探索性地安排无偿援助资金9600多万元,帮助万州区、夷陵区援建移民就业基地(当地工业园区的一部分)标准厂房13.68万平方米,增强了招商引资竞争力,有效突破两地产业发展难、移民就业难的“瓶颈”。
配套厂房建成后,企业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已有长安跨越专用车有限公司、双星服饰有限公司、雅倩化妆品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纷纷落户当地,到位资金4.1亿元。2008年,落户企业上缴厂房租金426万元,利税52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300多个,安置移民就业670多人次。
据闵行区合作交流办介绍,2008年,通过该区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已经促成三个项目跟夷陵区签约。一是龙人石业公司首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石材开采加工项目,今年3月开工建设;二是爵之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分3期建设植物精华素提取加工项目,首期投入3亿元,已开工建设;三是旺旺集团首期投资1.5亿元的湖北旺旺生产基地项目,即将开工。
“引导沿海地区企业向对口地区‘定向转移’,是增强我们当地‘造血’功能的最有效途径。”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说。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万州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70%。这其中,无疑有上海对口支援的一份贡献。
长期造福灾区人民
今年初,沪川两地农业主管部门在都江堰市崇义镇举行了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市恢复重建首批项目―――“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工奠基仪式。该园区坐落于崇义镇云海村,是都江堰市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核心区,首期占地500亩,投资3100万元。由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整体承建。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说,援建都江堰,不仅要解决一时的硬件之需,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援建之后灾区农民长期发展的问题。建设现代农业集聚区,有利于带动当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有利于增强都江堰农业“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灾区人民直接得益、长期受益。
上海还开辟了农产品进沪“绿色通道”,今年可望帮助都江堰企业特色产品在上海实现销售2亿元。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已有10多家企业的产品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上海市场,与百联集团、光明集团的下属零售企业等签订了购销协议。
据了解,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将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原定三年的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的目标任务。这样算起来到明年9月,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薛潮表示:“我们正在全力以赴,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援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