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如“走马灯”般升级换代的高新技术领域,一个产品能在市场上风光几年?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4月8日公布的一项针对全市3958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项目(简称转化项目)的调查发现,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
尽管有部分项目因判断失误而遭遇“幼年夭折”,但分析发现,“短命”现象更多是一种自然的“新陈代谢”。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寿仁表示,转化项目的销售实现率一般在其认定两年后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这表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存在明显的生命周期,新老更替透露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活力。
此次跟踪调查的对象,是目前仍处在5年政策享受期内的3958项转化项目,认定时间在2003年至2008年间。去年,这些转化项目中,有2717项实现了销售,销售总额近千亿元,同比增长31.7%。就转化规模来看,销售额超亿元的有176项,占总数的4.4%;千万元以上的有921项,占23.3%;50万元以上的多达2331项,占58.9%;销售额不足50万元的仅386项,占9.8%。2717项转化项目的平均利润率达到11.1%。
光有认定证书,却没有市场效益――转化项目中,不乏部分“休眠者”。不过调查发现,这样的转化不良案例正变得越来越少。统计显示,2004年至2008年认定的转化项目中,去年实现销售的占总数的71.9%,比3年前的对应数据提高了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项目的转化规模也在“一升一降”中水涨船高:销售额超千万元的项目比重由2005年的11.6%,提高到去年的24.3%;50万元以下的小型项目比重则由2005年的19.8%,下降到去年的10.3%。
若将2717项转化项目的收益放到全市经济标尺上去衡量,那么,转化项目去年实现的销售额相当于上海工业总产值的3.83%,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6.27%。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这些项目累计获得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扶持约4.4亿元。这意味着,政府的一分钱投入推动了数百元的企业产出。
政策的“指挥棒”效应,还体现在各区县的产业分工、布局上。徐汇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领域的转化项目,创造了该区转化项目销售总额的74.8%;长宁区转化项目的八成销售额,来自电子信息和新能源及高效节能领域;闸北区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类转化项目,贡献了全区转化项目销售总额的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