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斩断公立医院趋利纽带――专家解析新医改方案攻坚难点
现在去医院,人人都要算账:病人算的是医药费,医生算的是奖金,而医院算的则是整体业务收入。当医院的收支与病人的花费直接挂钩时,医疗过程就变了味。
公立医院是新医改中的攻坚难点,有许多具体设想有待试点,而在近期实施方案中,斩断公立医院不合理的利益驱动纽带,成了一大重点。
关键词:补偿机制删除药品加成
实例:瑞金医院每年的支出将近19亿元,其中包括医护人员的薪金、医疗设备的添置,以及医院盖房子的建设费用。可是,每年政府投入的比例仅为4%―5%,其余全部源于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而收入中的45%为药品。
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教授在谈到新医改时,明确表示:“要改革,首先要改革医院的补偿机制,如果政府补偿不到位的话,只会逼着医院到处找钱。”
这笔钱怎么找?过去的方法是层层下达指标,医院把指标定到科室,科室定到病区,病区定到医生。医院在经济压力中生存,算账变成了每日必须做的功课。
公立医院的趋利性饱受公众诟病,公益性弱化,但对于很多院长而言,这也是无奈之举。
方案:医改实施方案中,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由原有的三个补偿渠道,即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删除了药品加成收入。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
解读:作为院长,朱正纲认为,在所有的补偿机制中,政府的投入比例是最为关键的,也是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关键。
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可能统包公立医院的费用,因为一方面费用过于庞大,另一方面会重新造成“大锅饭”的局面,无法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增设药事服务费和调整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是此番医改明确的另两条补偿途径。其中,药事服务费带有过渡性质,但医改方案明确,药事服务费的多少,不再与销售药品的金额直接挂钩,并期望以此降低患者支付的总药费。
关键词:住院医师培训
实例:尽管上海的多家医院都是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但大部分医院都只为自己培训医生,造成医疗质量无法达到均质化。
方案: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解读:继去年瑞金医院宣布实施新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后,新华医院今年也有望面向全国招收住院医师。新华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鲲表示:“相比较征求意见稿,这句话是新增的,而这恰恰是医疗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医生的质量。”
公立医院应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生,而不是仅仅为一个医院培养。作为身负教学任务的三级医院,完全应该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这样可以整体提升中国医师的职业水平。
关键词:多点执业
实例:一到双休日,很多专家要么到外地开刀,要么外出讲学。人们称之为“走穴”,但一部分医生目前都是冒险“走穴”,他们的行为很难得到规范管理。
方案: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
解读:“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培养一个医生、专家非常不容易。”兼任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的朱正纲对此非常感慨,“他们应该是社会可共享的资源。”
推广多点执业,实际上就是将目前盛行的地下“走穴”阳光化。朱正纲举例说,一个医生一周5天有4天在本医院内执业,另外一天则可选择执业单位。医师的多点执业可以让基层患者就近得到高质量的诊疗,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之苦;医师不仅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多点执业可催生多元化办医。某种程度上,民营医院也获得了聘任专家的机会,医疗人才有可能得以真正流动起来。
朱正纲说:“唯一值得警惕的是,与此相配套的具体细则必须先行出台,此举一定要循序渐进,谨慎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