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浦东口岸因公出境人数减少15万余人次
4月6日从浦东边检获悉,一年来,从浦东口岸因公出境人数减少15万余人次,降幅达15.6%。浦东边检负责人表示,这是制止公款出国旅游专项工作开展一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自2008年4月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全面启动后,对遏制因公出国(境)旅游方面成效十分显著。据浦东边检站统计,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浦东口岸因公出境人数为101万余人次;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浦东口岸因公出境人数下降至85万余人次。从中纪委2009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上的统计数据来看,自2008年5月中旬至11月底,全国共取消计划内的因公出国(境)团组1100多批,近7000人次,制止违规出国(境)团组550多批,近4000人次。2008年5月至11月,全国持因公护照出国(境)人数为83万人次,与2007同期相比下降18.9%。
公款出国曾屡禁不止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逐步扩大,因公出国(境)工作对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人带着学习、考察的面具,以公款出国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国之后啥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其一,一些地方把出国考察作为“福利待遇”,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局、处级干部每年可以出国A次,出访B国、停留C天,用“正当的理由”享受“特殊待遇”。其二,一些地方官员借考察、培训之名用公费出国旅游,想方设法用公费报销开支。而从前出台的不少纪律、禁令,都没有触及到遏制公费出境旅游这一顽症的关键――钱,因此打击效果不大。其三,处罚不力。虽然公款出国浪费大、群众印象恶劣,但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违纪行为进行惩处,大部分被“曝光”的当事人,最多被处以党纪、政纪处分,很少有人因此“丢了乌纱帽”,对其他有“钻空子”想法的官员缺乏足够的震慑力。
七条禁令迅速出台
2008年以来,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等相关规定,明确提出“七条禁令”:一是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不组织、不参加公款出国旅游;二是大力压缩因公出国经费、人数;三是加大对因公出国的审核审批力度;四是强化因公出国派出单位的责任;五是严厉打击旅行社及中介为因公出国团编造虚假日程的行为;六是要求各级纪检检查、审计机关严格查处因公出国旅游行为;七是改革完善因公出国管理制度。这一系列举措,切实针对了此前公款出国旅游的诸多症结与源头,对有效遏制这一顽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公出境人数连月下降
从浦东口岸2007年以来因公出境人数季度统计上看,2007年第三、四季度该口岸因公出境人数均超过27万,为该口岸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段时期;自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该口岸因公出境人数已经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2009年,因公出境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以来,浦东口岸因公出境人数连月下降,第一季度因公出境总人数更是降至19万余人次,与2008年季度平均人数22万余人次相比降幅达13.48%,充分表明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的全面实施对遏制因公出国旅游方面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