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上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授奖名册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光钟,曾出现在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公告资料中,并得到获奖人在诺贝尔颁奖礼上的高度评价。获得本届自然科学一等奖、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分子机器,主攻世界最前沿科学领域――国际科学界普遍看好这是一块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热土”领域。
分子机器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生命体,科学家希望有一天能模拟生命体,用分子机器来帮助人类恢复体力或者修复受损记忆,也可帮助电脑升级为容量更大、算得更快的“分子脑”,摆脱“摩尔定律”的极限束缚。从尺寸上来看,分子机器恐怕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机器之一。如果被放大10亿倍,这台“机器”的“零件”极其简单,就好比一个无底的水桶和一根木棍,水桶穿在木棍上,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左右滑动。
但实际上,只有在荧光光谱仪下,你才能明了分子机器的精妙程度。所谓“木棍”,其实由偶氮或苯乙烯分子制成;所谓“水桶”,其实桶口直径仅0.6纳米,其材质是由6-7个葡萄糖分子“手拉手”组成的环糊精分子。令“水桶”往复运动的外力,也极不寻常,它的名字叫作光驱动――即让“水桶”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获得动能,或左或右地在“棍子”上来回滑动。经过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领衔的科研团队的“调教”,“水桶+棍子”的组合还学会了简单算术,不再是一台普通“机器”,而成了一台“分子算盘”。
目前,这台“上海制造”的分子机器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由其独创的荧光检测法被各国科学家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