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搞卫生不能图一时干净――上海职能部门努力建立整治效果长效机制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4

  本市今年卫生月将重点整治473个路段、居民点。从市爱卫办了解到,经过半个多月的整治,473个点中,111个完成了整治任务。
  
  为啥只完成了任务总量的23%?对此,市爱卫办副主任李爱平并不“着急”――卫生整治,图一时干净容易,防“回潮”难。各相关部门要做的是通过长效手段,切实为百姓创一方净土,“即便跨年,我们也要继续做下去!”
  
  4月17日,在已完成整治的两个点,新民晚报记者见到了有关部门为这长久的干净,打出的三张牌。
  
  第一张牌:理解
  
  张小姐的茶叶店在杨浦区沈阳路眉州路口开了3年了,生意没少受门前脏乱差环境的影响。各种无证摊贩在眉州路和渭南路短短300米内,挤得密密匝匝,随地倾倒的垃圾和肮脏的路面逼着路人掩鼻而走。
  
  参与这一地区卫生整治的城管员老忻发现,虽然附近很多居民和张小姐一样,对周边环境抱怨不少,但又觉得在小商小贩那里买点针头线脑挺方便,买瓜果蔬菜也便宜。老忻坦言,起初,居民们对取缔无证摊贩还不理解,他就晓之以理,请他们自己想想,是否吃过短斤缺两和劣质产品的苦头?脏乱的环境,谁愿意进门买东西?在他看来,只有居民理解了,小商贩的市场没有了,工作才不会白做。
  
  大桥街道整合社区各方资源,出资80万元,将20余年没有整修的路面平整一新,为垃圾站扩容,重新排铺下水管道。如今,宽敞的街面已经看不出半个月前的模样,沿街店面挂上了政府出资制作的新店招,店主们纷纷承诺将“各扫门前雪”,“环境好了,人家到我们店里买东西也放心!”
  
  第二张牌:宣传
  
  虹镇老街,是虹口区最大的棚户区,集中了13800余户居民。朱阿婆在这里住了30多年,说起家门口的环境,一肚子的怨。菜贩鱼贩不仅侵占了道路,还带来腥臭的空气,夜排档、地下批发市场等轮番“起蓬头”,严重影响居民休息,为了睡个好觉,朱阿婆的儿子只好到外面租房。
  
  4月18日再到虹镇老街,记者看到的却是朱阿婆的笑脸――从年初起,针对这一地区的整改就开始了。如今,80余个无证摊贩不见了,道路宽敞了,8000平方米违章建筑拆除了,有的变成了花坛,正吐出新绿。
  
  用居民们的话说,这里像是被“吸尘器吸过了一样”。而在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和新港街道有关负责人看来,维护良好秩序,更要“吸”走的是居民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取缔了地下煤球厂,街道为特困家庭免费送上液化气罐。敲锣打鼓,拿高音喇叭宣读卫生常识,在别的地方可能显得有些落伍,但在这外来人口集中的区域,却很有效。社区党员和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虽然宣传的都是“垃圾要进箱,粪便要进池”之类的小事,但提醒的效果非常好。印有《老区创建精神文明公约》的6000份单页、3500把宣传伞,将文明新风送进了每户家庭。
  
  第三张牌:坚守
  
  整修一新的沈阳路上,老忻和城管大队同伴们“早六晚八”,坚守岗位;每周2次,相关部门都要出动200余人次,重新为虹镇老街“洗脸”,并派出执法队伍每天把守,防止无证摊贩回潮。
  
  李爱平坦言,治愈城市顽疾,难度非常大,稍有松懈,就会陷入“整治―放松―反弹”的循环。因此,她也希望,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督频率,将一个干净、整洁的上海呈现给市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