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错位发展靠内涵 申城百年公园寻“文化之根”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34

  公园有绿、有花够不够?本市三大历史最悠久的老公园之一的中山公园,近日在挖掘公园“文化之根”时提出一个新思路,百年老公园应尽力恢复公园本来的特色景点,做足公园文化文章,像保护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一样保护百年老公园,力争成为上海又一个都市旅游品牌。
 
 翻阅远去的故事
  中山公园组织人员并借助社会力量挖掘梳理公园的历史文化,现已初步整理出中山公园的园志、园史、人文背景、景点掌故、园艺设计等历史资料近10万字。昨天,记者随中山公园负责人一起翻阅公园史,一幕幕正在远去的故事渐渐清晰―――
  中山公园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园林,原名兆丰公园,也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公园之一,英文名的正式译名为极司非尔公园,还用过梵皇渡公园的名称。
  1914年至1928年,一条歧视中国人民的规定“除服侍西方人的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让这座公园自开放后的10多年内只对西方人开放,后又通过昂贵的票价把中国人挡在了门外。1941年公园易名为中山公园,1947年中山公园曾是中共地下党员活动的一个场所,1951年在陈毅市长指示下新建了标本陈列馆,1953年为纪念中苏友好建立了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浮雕像,1966年至1967年,公园被贬为剥削阶级玩赏的“消费品”,中山公园几个主要风景点如音乐厅、大理石亭子中的女神雕像等遭到毁灭性破坏。
  恢复露天音乐厅

  挖掘“文化之根”,中山公园首先将重建露天音乐厅。在“文革”中被毁的音乐厅建于1924年,是上海最早的露天音乐厅,厅前草坪面积2700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人,观众座位为帆布躺椅,风格与欧洲国家众多的露天音乐厅十分相似。音乐厅独特的喇叭形设计,使得音乐能一直传送到静安寺附近。
  据介绍,公园重建音乐厅后,将引入高品位的免费音乐会。在此基础上,还将逐步恢复公园原有的几大特色景点,如在“大炼钢铁”时代被当作废铜烂铁处理的铜钟,以及四不像、伟人浮雕、老的牡丹亭和大理石亭。
  挖掘老公园内涵

  老公园寻“文化之根”,是上海近年绿化大发展后的必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大批高标准的大型公共绿地相继建成开放,老公园、新绿地将形成错位发展之势,像晨练、纳凉、休闲等功能将逐步从公园转向免费开放的大型公共绿地,而老公园,特别是像中山公园、鲁迅公园、复兴公园这三座沪上历史最悠久、具有不同文化品味、不同园艺风格和历史掌故的老公园,应更多地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公园品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