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16位代表半年起草详尽建议――构筑“平安世博”全方位应急网络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7

  历时184天,预计日均客流量将达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达60万人次。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国游客时,如何保障游客们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安全?如何在意外突发之时,处变不惊,应对得当?3月3日获悉,王荣华、林荫茂等16位全国人大代表带来了花费半年时间撰写的“构建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建设”代表建议。
  
  整合资源,建立跨地区应急网络
  
  去年盛夏,16位全国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走访了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上海世博局、上海市民防办、上海机场集团等多家单位,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调研显示,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不断加强应急资源的整合力度,但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工作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专业资源培育不足、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不健全,最关键的是全社会参与、跨地区协作的机制尚未完全确立。
  
  200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率先签订了共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协议。这为“平安世博”的建设带来了新思路。王荣华等代表一致建议,要探索建立国际、国内信息分享、监测与合作的系统,探索建立区域性、国际性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以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对于上海来说,要研究如何依托长三角,充分发挥区域应急网络体系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预报等方面的作用。
  
  实战演练,提高群众抗灾技能
  
  家庭中应日常贮备三样东西用以防灾――足够的饮用水、干粮、手电筒;但做到这一点的家庭并不多。调研显示:防灾意识不强,缺乏正确逃生技能,这些都成为群众防灾自救中的软肋。为此,代表们建议,政府部门在理顺体制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防灾预案的制定、演练和宣传。
  
  “构建世博会紧急事件应对体系,光靠‘纸上谈兵’行不通。”王荣华代表举例说,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出现高温、台风、雷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提前对这一类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可能受灾程度等开展预测与评估,并通过不断演练来细化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强调,特别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力度,消除应急预案在群众心目中的神秘色彩,通过不断演练、积累“实战经验”,切实提高群众保障自身生命安全和维护公共安全的意识和技能。
  
  引入保险,发挥防灾救灾作用
  
  澳大利亚不久前发生了一场大火,其灾后救援引发了代表们的深思。在灾害预防和灾后救援方面,能否引入保险业,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澳大利亚,一些州的消防经费85%来自保险公司。代表们建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转变职能,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的保险机制。
  
  代表们认为,保险能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保险公司承保后,为减少可能的灾害损失,会利用保险业的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社会防灾工作。保险业的加入也有利于实现减灾投入的多元化。此外,如果政府财政资金对保费提供补充,则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从而迅速满足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的需要。
  
  此外,代表们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和配套。目前,我国已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代表们建议在地方立法方面,上海也可以围绕世博会,加快《上海市防震减灾条例》、《上海市防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步伐,为“平安世博”护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