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曾留下小平的身影 上海全市600万青少年寻访小平沪上足迹
上午9点多,在宝钢老年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74岁的钟志仁、73岁的余万选和69岁的周正义手捧《宝钢题词册》仔细翻看着。“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看!”当翻至小平当年的题词时,三位老人不约而同地兴奋起来。
聆听着“历史见证人”的描述,在场的十多名学生和宝钢青年员工代表都沉醉其间。从8月10日起,全市600万青少年将在团市委组织下寻访小平在沪足迹及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宝钢,青少年们接受了生动的“第一课”。
1984年2月15日,小平同志亲临宝钢视察。时任宝钢工程指挥部接待处副处长的余万选,具体负责设计视察路线与内容。想起当年的场景,余万选激动地站起身,边走动边比划着,“当时小平坐在这儿,茶几在那儿,其他人……”一切了熟于心。指着小平的题词,余万选说:“看,题词中还有一个圈掉的‘创’字。”果然,在“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的题词中,“学习”前面圈掉了一个“创”字。余万选说,这个圈掉的字体现了小平的睿智:创新固然重要,但学习是基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简单一圈,也充分体现出小平身上不囿于形式,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
二十年前,小平在宝钢主原料码头眺望着浩瀚江水,关切地询问了码头水深、航道疏浚等情况。时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主任的周正义,担起了详细记录视察情况的重任。小平的每一句话都没能从他的笔下漏过。周正义清楚记得,在码头上观看了从日本引进的卸船机的高效率工作之后,小平郑重地说:“我们一定要把国外先进技术尽快学过来”。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高炉工地的一幕”,周正义说,当小平得知承建高炉项目的冶金部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中许多职工来自四川时,他立即慈祥地笑了,并用四川话说,“是我们家乡的,同志们辛苦了!”亲切的问候引来了高炉上下及四周工人的一片掌声,小平频频向大家挥手,工地沉浸在亲密融洽的气氛中。
正是小平的严格要求和亲切鼓励,令宝钢今非昔比。截至2004年6月底,宝钢股份自“十五”规划项目二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建设以来,与设计、施工、设备等单位成功合作开发应用了高炉长寿、高炉快速安装等10项特大型高炉建设新技术,二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全部由国内自主设计和技术总成。
拿出当年的摄影作品,钟志仁像老小孩一样不停地“挑剔”:“照片洗得不清楚,偏红了。不然效果肯定更好。”作为当年宝钢工程指挥部的摄影组组长,钟志仁用自己的镜头真实记录了小平的表情与动作。照片中有一张特别引人注意:一台仪表盘前,小平正与工作人员交流,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那是在电厂的中央控制室里”,钟志仁告诉大家,“就在此刻,小平断言:将来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该都是大学生。”
当年中央控制室里的这套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算是国内较先进的了,小平对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主动问起了操作该系统的职工的文化程度,当被回答“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时,小平满意地笑了,也有了那个大胆的“预言”。
小平的高瞻远瞩再一次被实践所证明。如今,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成了宝钢电厂的主导运作模式,而高学历的青年技术员工更成为创新创效的“领头羊”。
寻访小平在宝钢的足迹,年轻一代在宝钢和宝钢人身上找到了成长发展的方向,“在学习基础上创新”,年轻人王军感慨万千,“这更应该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