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敢冒风险救人命 市九医院成功救治两名血管畸形患儿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0

  10岁的然然(化名),15岁的晶晶(化名),楼上楼下住在二医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病房内。两个孩子并不认识,但他们都曾经被一种名叫血管畸形的疾病“宣判”了“死刑”。而8月10日,做完手术的然然躺在二楼重症监护室里,梦想着长大后到九院来当一名医生;7楼的晶晶今天就将出院,回到余姚的家中。
  
  两次成功抢救创造了两个喜人的奇迹,可在奇迹背后,却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医学难题――谁来为医生的高风险手术提供保障?
  
  奇迹
  
  竺涵光教授,市九医院颌面外科专家,然然和晶晶的手术都是他主刀的。他们俩都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人群发病概率为千分之一左右。如同轮胎一般,人的血管也有内外两层,中间则由弹力纤维间隔,以保持血管的形态。可畸形的血管则缺少了弹力纤维和血管外层的束缚,源源不断的压力就促使血管扭曲、膨胀、扩张,这种畸形的血管往往以“肿瘤”的形状出现在人们的肉眼中,因此即便是旧版的医学教科书也称之为血管瘤。
  
  晶晶出现畸形血管是颈动脉的一条分支――右侧下牙槽动脉,疯狂生长的血管把应该长在那里的骨头、肌肉、人体组织全部吞噬了,只要一有空隙,便血流如注。医学术语称之为蔓状动脉畸形。7月26日抢救晶晶那天,手术室地上、医生的身上到处都是血,连见惯了危险的护士们也大声呼救。万般无奈的竺涵光最终是用自己的拇指塞进了血管,止住了血流,并赢得了切除畸形血管的时机。整个手术,晶晶输了3400毫升的血。
  
  然然的血管畸形属于静脉性,从胸部乳头到口腔中软腭处,静脉血管多为畸形。紫红色的扭曲血管贴着心脏,包着动脉,穿过肌肉,大大地隆起在皮肤。身为教师的母亲几乎所有的寒暑假都带着他在全国寻找名医,结果几乎所有的医院都拒绝了他们。
  
  因为孩子有可能在手术的第一步――麻醉插管上就出现险情,只要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大出血。8月4日,九院麻醉科主任朱也森教授、副主任蒋虹副教授一起上阵,准确地在会咽部找到了气管。
  
  风险
  
  这样的病孩在九院不在少数,七八月间,九院颌面外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血管畸形,许多病情严重者大多遭到了多家医院的拒绝。血管畸形由于其风险性让医生们望而却步。晶晶的右侧身体是瘫痪的,其原因就是此前在一家医院进行造影检查时,出现了偏差。
  
  与风险性相比,手术的收益却是微薄的。一台血管畸形手术总的费用不过1200元,可同样属于口腔颌面外科的拔牙却能给医院带来相对的安全和巨大的收益。与此同时,血管畸形手术尽管十分凶险,却很难创造学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医学追求性价比的大氛围中,一部分专科医院和医生开始放弃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用我们做不了”这样“名正言顺”的理由,拒绝了病患。
  
  这个看似无可挑剔的理由,其实透出了医疗体制内的一股寒气。做不了的背后,是医生的一种不作为。医生难道不该挑战高难度吗?“我们不敢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说,“现在只要出事,我们便麻烦不断,即便是正常的医疗风险。”
  
  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医疗系统曾经出现过一股对医疗责任保险的呼唤,但是这样的呼唤在如今已经悄无声息了。一位院长甚至表示:“目前在中国实施的医疗责任保险如同鸡肋,保险公司收了保费却起不到作用。”保险公司承保的主要是医疗事故责任险,忽视了其它的医疗风险,比如医疗意外、医疗过失等。保险产品从设计开始就与医院的需求大为脱节,根本无法减少医疗纠纷对医院工作的干扰。
  
  
责任
  
  没有保障,医生只能拒绝冒险。
  
  这也造就了“胆大”的市九医院屡屡创造奇迹。因为他们“购买”了另外一种保险――技术。
  
  竺涵光说自己是幸运的,他从学师起就开始“买保险”了,他的老师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当年他们几个教我一个,而我也热爱开刀,每天就这样在手术台上度过,”竺涵光说,“治疗高难度血管畸形的经验只能在手术台上积累。”
  
  竺涵光的师兄,市九医院院长、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张志愿教授面对现状也非常不甘心,他说:“外科医生还是要敢于冒险,因为病人的生命远比学术的成就来得重要,这样的风险值得冒。”
  
  然而,医者的责任心能代替制度的保障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