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暖风吹化融资坚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调查(上 )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2

  去年以来,从紧信号不断:银根继续收缩,利率持续走高,人民币还在升值……诸如此类的压力,让相对大企业而言原本就不太乐观的中小企业融资形势,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尤其要解决市场准入和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温暖的政策信号,让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了新的空间。
  政策的暖风
  破解难局,监管部门在政策层面上一直在不懈努力。今年3月,银监会下发有关通知,强调要在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保证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这无异为坚冰之中的小企业贷款难题,吹上一股强劲暖风。(详细报道刊第5版)
  市经委在本月初召开的“2008上海市银行界小企业金融洽谈会”(以下简称“金洽会”)上透露的数据令人关注:本市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解决就业人员总数占全社会的82%。记者手头还有一组数据,上海小企业数量十分惊人,约有71.4万家,约占全国总数的6.8%。
  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融资困难长期制约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发展。而“金洽会”的举行正是为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搭建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但问题的解决并非如此简单,小企业贷款的瓶颈在哪,银行业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记者走访了十余家沪上金融机构,对话中小企业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了表象背后酝酿的变局和希望。
  企业的苦经
  “小企业申请贷款太难了。”“金洽会”上,来自无锡的吴先生对记者说,“我研究了一个‘利用自然湿地治污’项目,想贷点款推广。可银行认为前景尚不明朗,缺乏足够的评估信息,因此不给贷款。”
  吴先生遇到的问题不是个案。评估难、担保难、贷款难,是长期以来小企业普遍遇到的难题。
  在创办初期,除了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致使贷款计划搁浅之外,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在银行的分析模型中频频“碰壁”。在松江开布料加工厂的徐先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当初从浙江过来办厂,头一次去贷款。银行让我出具这报告那报表。可我们这种小企业,夫妻两个,谁懂啊?”再有,受规模制约,中小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自然会向他们提出抵押、担保等方面的要求。像徐先生的小厂“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又找不到人来担保”,“无凭无据”提出申请,当然属于“低信用度”,贷款意愿必然受挫。他听说最近有些银行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产品,但是还不确定自己够不够资格。
  对于步入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同样不易。郭建敏的服饰公司已有10个年头,去年从银行申请到120万元贷款。“主要是业务量扩大到十几家商店,想去贷点款让流动资金多一点。申请材料都备齐了,可银行一审核就是几个月,太慢了。”中小企业需要的周转资金通常有短、频、快的特点,繁琐的中间环节,常常使“等米下锅”的企业主们望“米”兴叹。郭建敏告诉记者,“听说最近政策上对小企业有倾斜,各类贷款产品也增加不少,因此特地到‘金洽会’上来转转。”
  有效信息不充分、企业制度不完善、抵押担保基础弱,资金需求时效紧,中小企业这些“先天不足”,使他们的申贷需求与银行的放贷许可之间,长期以来横亘着一条不易越过的鸿沟。
  银行的无奈
  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处于放贷方的银行也有苦衷。
  激励机制的缺位和专业队伍的缺乏,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食欲不振”的重要原因。浙商银行总行副行长陈春祥说得实在:“过去,放贷员的收入与放贷的金额是按统一比例挂钩。如果他既可以做5000万的贷款,又可以做500万的贷款,谁不选择做大客户?”激励不到位,也使为小企业服务的专业队伍难以组建。人手不足,银行无法获得小企业的真实信息,为控制信贷风险,只能简单地将评估大企业的分析模型套用小企业,结果评估结果往往“失真”。“像浙江市场,业主文化程度不高,很多财务报表不规范,私人的钱和企业的钱混在一块,报上来10个有9个是通不过的。”
  利率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兴趣不高的又一大因素。据了解,原来的利率定价机制规定,贷款利率最高只能上浮10%,大小客户一视同仁。这对于信用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无法通过相应的利率上浮比例来控制高风险。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公司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季洪兵总经理坦言:“过去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是因为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贷款的操作成本是相同的,但小企业没有完备的公司管理制度,其贷后跟踪成本要远高于大企业。”
  事实上,银行信贷出现舍"小"取"大"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对"成本"和"风险"的考量。成立专业的服务队伍,健全激励考核机制等做法,都将使银行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而固定的利率浮动空间,使银行在付出高成本和承担高风险后,却得不到相应的高回报。如此缺乏效率的风险控制体系,必然使得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多少有些"无奈"。至于那些还处于"草创期"的小企业,银行称"毕竟是贷款不是捐款",缺少可供判断的信息无法贸然放贷。
  政策的暖风
  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活跃,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贷款难题越来越无法被忽视。
  而银根继续收缩,利率持续走高,人民币还在升值……诸如此类的压力,让相对大企业而言原本就不太乐观的中小企业融资形势,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破解难局,监管部门在政策层面上一直在不懈努力。今年3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在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在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保证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这无异为坚冰之中的小企业贷款难题,吹上一股强劲暖风。
  其实,"破冰之旅"早已开始。2005年,银监会出台《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六项机制"来缓解小企业贷款难题。上海银监局有关人士说,"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针对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困难与症结,进行大胆突破。"
  细读这份文件,记者发现,它不再限制贷款利率的上浮空间,而是允许银行根据风险程序来确定相应的比例,以高利差来对应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它不再鼓励套用评估大企业的分析模型,而是要求对有条件的小企业简化贷款业务审批程序,以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短、频、急"的特点;它还支持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培训专业队伍……种种迹象表明,多年困扰着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僵局,正在一点点松动。
  此后,银监会及上海银监局先后下发一系列规范与鼓励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文件,引导和督促银行按照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模式,推进小企业贷款业务。而今年,这份在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适时出台的《通知》,又为小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诸如,要求银行增加对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小企业信贷增长幅度不小于全行贷款的平均增长幅度;重申对小企业实行差别定价,提高银行利率风险的定价能力;要求银行加强和其他机构的合作,拓宽中小企业担保平台……保证贷款额度增加,提供灵活操作空间,这些措施无疑是相当积极的。
  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之路上,政策方面已经吹来清新之风。而操作层面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敬请关注下篇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