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户籍新政:条件管理 集聚人才
上海的“入户”大门松动了。
2月23日零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在“中国上海”网站上公布。把对户籍的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达到条件就转为上海户口,这对于身怀才干、想要扎根上海的数百万持居住证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哪些持证人员可转成户籍
推行7年的居住证制度赋予外来人员“准市民待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困惑。“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视野开阔,机会更多。”在本市汽车制造行业工作的李韵华,2005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成为首批获得人才居住证的大学毕业生之一。然而居住证却成了他心中一块“心病”。因为拿的是一年期的居住证,每年他都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准备繁琐的申请材料,每次递交材料还要花至少20分钟排队,还得担心因政策变动无法继续通过居住证审批。此外,每次办理护照等证件还必须赶回福建老家,这让他多次推掉了出境工作机会。在22日韩正市长做客东方网与网友交流时,网友“陈非儿”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没有上海户籍,护照、准生证都得回户籍所在地办理,很多拿居住证的朋友还担心今后出现子女教育问题而不敢生孩子……”
要让人才留得住、扎得下根,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势在必行。究竟怎样的持证人员可以转成户籍?根据《试行办法》,申办要同时满足5项条件。怎么理解?从申办条件看,主要体现稳定居住、就业、遵纪守法,并具有一定能力,包括居住年限、参保、纳税、能力、诚信记录等方面。参与“上海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调研课题”的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张子良分析,《试行办法》的条件准入体现了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突出人才,强调能力业绩,“凭贡献”落户的特征。
目前本市的居住证主要分为三类,包含人才类居住证、就业类居住证及投靠类居住证。
正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鲍淡如所言,“上海更需要的人应该优先让他们进来。”新政策对外来人才倾斜,符合所设条件的优秀人才将优先“入围”,并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轮候”。可见,持人才类居住证人员有望率先实现居住证转户籍。
《试行办法》列出激励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总裁吕亚臣提到,很多企业引进人才,受困于户籍政策。以电气重工为例,目前仅有3个来自外省市的优秀一线工人拿到了上海户口。很多企业岗位上的员工尽管学历不高,但技能无可替代,对于这部分群体入户,是否有“激励政策”?
韩正市长在东方网与网友交流时谈到标准时表示:“这个概念,因为岗位、职业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我觉得我们这次居住证转户籍确定了很多条件,但从人才的角度来讲首先是品德、品行。因此这次居住证转户籍的条件里还有这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我觉得更重要的人才衡量标准是在各个岗位上所做出的业绩。三百六十行,行行业业都可以做出自己的业绩,这个应该由社会来评判。”
对于作出较大贡献、能力业绩突出但暂时不符合“申办条件”的人才,《试行办法》列出了“激励条件”。专家分析,激励条件的推出,一方面是适应一部分学历不高、但具一技之长,或者投资经营对本地财税有较大贡献,以及不评聘职称企业中技能、职位和收入较高人员的实际情况;此外,也出于推动人口合理布局,鼓励人才支援、奉献远郊地区,为远郊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调整增量人口结构的需要
人力资源优势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上海出台户籍新政,一方面是出于调整增量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布局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集聚各类人才,推动上海发展。
张子良分析,上海人口增长是必然趋势,必须统筹考虑发展和管理需要,使人口规模与本市发展阶段相适应。调整增量人口结构,才能弥补本市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据统计,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9岁及以下,占80.9%。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推出,既有助于补充劳动力缺口,又缓解了老龄化程度。
上海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急需大量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前,上海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聚集不够,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竞争力提高。上海人才总量占常住人口11%,而一份调查显示,纽约人才总量占常住人口24.4%,东京为34.4%,香港为21.3%。
人力资源优势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必须放眼全球,创造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和吸引人才的环境。而户籍新政正是吸引人才的有力法宝。“户口对于人才来说,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社会保障,更关系到下一代教育问题,同时隐含着他们心理上与这座城市的亲疏。”徐洁代表分析,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推出,接轨的不仅是社保、医疗、教育有了“转正”的盼头,对于扎根上海,更好地发挥才干,也是一种激励。鲍淡如表示,上海需要引进人才,并通过完善人才结构来助推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这就要帮助大量“没有户口”的外来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新政策有望给这部分人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