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先睹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84


  尘封的出土文物,被遗忘的民风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离我们有多远?又如何重视和珍惜它们?围绕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普及和宣传活动。其中,10日在东亚展览馆举办的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通过翔实资料和实物展示,使人了解到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保护它们就是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
  
  历史民俗既陌生又亲切
  
  一直以展示上海开埠至民国市政、经济等发展史为主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在博览会上展示的却是深藏仓库、不为人关注的民风习俗,从另一侧面浓缩展示了上海历史。
  展馆中复原了上海人祭拜祖先的场景:条案、供桌、祖容像,座钟与插屏寓意“终(钟)生平(屏)安”。桌上供奉着“三牲”:猪头一只、鸡一羽、鱼一尾,这也是上海俗语中骂“猪头三”一词的最初来历。沪上先民从二十四节气中,演变出岁时风俗,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展示的画稿中就有不少对岁时活动的描绘:正月初一爆竹生花,十五元宵闹灯;三月十五龙华进香,立夏悬秤称人,端午龙舟竞渡浦江,七夕之夜染指甲,重阳节登高……清明、七月半和冬至还要祭拜祖先。这些习俗在今天看来,倒有几分陌生几分亲切。
  婚丧嫁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上海素有“十里红妆”之俗。这次集中展示了一批民国时期的宁式朱漆家具: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女红工具等,还附上女方妆奁清单一份,惟妙惟肖再现了“送嫁妆”场景。
  
  戏单唱片再现文化记忆
  
  1876年“大观园”戏单;1925年“丹桂第一台”戏单;1926年“大新舞台”戏单;1925年“岘春茶社”戏目……这些被人遗弃的、七八十年前的戏单、老戏考、老说明书、老唱片都醒目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由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建馆后首次提供的展品,成了博览会的“主打”。此外,还有“梨园公所”、“上海伶界联合会”、“清末杖头木偶”、“民国皮影”等史料介绍。
  有意思的是,1964年为了庆祝国庆15周年,北京、上海70多个文艺单位3500人集体创作编演了规模空前庞大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博览会展出了编、导、演、音、舞、美方案、调度、场记、剪报、总结、说明书、照片等全套资料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东方红》近3000名演员合影,这是收集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一套艺术档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