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服务 责任 法治 廉洁――来自上海"两会"的特别报道之五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9

  把上海打造成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
  去年,在经济危机中寻求突围的上海,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取消调整952项审批事项,接近前三批取消总数的总和;建设工程审批简化50%以上,44项审批事项实施并联审批,39项审批事项实施告知承诺……
  今年,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信息公开为重点,政府自身建设将继续深化,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代表、委员认为,这显示了上海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决心。
  执行力:保证政策“不跟感觉走”
  行政效率,向来被认作衡量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天平”。
  “政策出台了不少,一些政府部门也在疑惑,为什么‘好’的政策起不到好的效果。”张载养代表说,除了政策本身是否实用,还需要考虑执行效率的问题。
  代表、委员们指出,目前仍有不少项目审批效率低、环节多、周期长,仍存在阻碍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改善的瓶颈。
  “审批制度改革的要害,不在于每年取消多少项目,而在于梳理整套的审批体系和流程。”冯德康委员建议,政府除了要推动网上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平台实质性运行,还可考虑将一些项目改为申报承诺制,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负担,又能提高办事效率。徐增增代表表示,一些政策出台后,要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保证政策“不跟权力走、不跟感觉走”,要尽快建立解读、沟通渠道,让企业既看得见又摸得着。
  去年,本市推进政企分开,第一批17个部门与所属企业彻底脱钩。“政府不能样样都管,要学会放手。代表、委员认为,对于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的、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自我管理的事务,政府要坚决放开,把精力转到服务市场主体上。
  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管理还需形成“合力”。张载养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政府部门分工再明确,也不可能把边界切割得非常清楚,应提倡政府部门间主动协作。“目前有些政府部门处理事务时,遇‘权限’问题就往外进一步,遇‘责任’问题就往内退一步。这让需要办事的企业、群众找不到方向。”
  “对于政府绩效,需要完善多元的评估机制。”柳京京委员建议,改变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内部的单向评价,转向建立多元的政府绩效评估,让被服务的企业、机构和公众有规范的渠道表达感受和意见,促使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公信力: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当前政府面临两个改变:一是社会越来越开放、透明、信息化,二是全社会法治意识大大增强。政府要做好工作必须考虑这两个变化。”不少代表和委员表示,扩大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是政府不断增强公信力的必由之路。他们建议,要切实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信息的公开力度,推进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公开透明运行。
  “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政策如何制定,钱又花到了哪里、是否合理。对于一些受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政府部门更应及时公布信息。”薄海豹代表表示,有些政府部门受传统观念影响,面对问题本能地选择回避,但如今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政府如果不主动公开信息,一些群众就会转从其他渠道打听消息,这些不确切的消息反而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一些突发性事件,应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求实为本、依法处置,虽然不少政府部门准备了应对预案,但预案要在心里而不是抽屉里。”
  一些代表、委员还表示,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还要确保公开信息真实有效。屠海鸣委员建议,如政府采购等行为,虽有法规明确要求信息公开,还应对信息公开情况加强监管,避免出现公开信息模糊化情况,甚至衍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采购等利益信息“假公开,真定点”。
  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政的生命线。“这是一个‘蝴蝶效应’:一个执法人员的漫不经心,就可能酿成一起公共事件,危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薄海豹代表表示,目前一些行政部门,执法理念与依法行政不适应,执法者素质与法治社会的要求不适应,执法水平与信息社会不适应,政府部门必须依靠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来“破题”。
  行政执法规范化,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也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取得实效。“政府管理不是‘零售’而是‘批发’。”张载养代表表示,政府部门行政执法不能考虑个案,而是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否则容易产生执法不公。薄海豹代表建议:应全面清理行政执法依据,明确规定行政执法各环节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执法不作为、不规范问题,可以设立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律师、市民共同参与的检查组进行检查,督促整改。
  一些代表、委员也建议,行政执法部门应探索更具可操作性并为群众接受的执法方式,推进阳光执法,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执法依据、程序、过程、结果都应公开,同时明示当事人的权利。
  服务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服务不仅是种能力,更是一种对群众的感情。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治懒治庸治贪,更要强化群众观念,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
  “去年我们去基层调研,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企业最盼望的不是出台新政策,而是希望行政部门能改变作风。”冯德康委员举例说,有企业去相关部门申报,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审批项目,前两次都不行,后一次就可以了,而且“每次都能给出理由”。
  “政府也是社会成员,只是角色不同。但过去政府一直习惯‘掌控’,认为自己是‘指导者’,面对新的形势,观念必须转变。”张载养代表认为,政府应该增强责任意识、群众意识,淡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过强会把政府和群众、基层、实际情况隔离开。政府必须明白自身‘授权’从何而来,明白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和服务对象。”
  代表、委员建议,尤其对重大公共政策,政府应形成执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合法性审查、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决策后评估等决策制度。“政府的决策作出后如果经不起实践检验,由此导致的政府公信力损失更难以估量。”薄海豹代表建议,政府决策出台前,应找专家和市民进行一次“不可行论证”。臧志军委员说,上海在民主决策方面有各种创新,如原南汇有实事工程群众“点单”、闵行实行预算听证,由公众来讨论政府钱怎么花,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胡光委员建议,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更需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如果上海地铁里程数全世界第一,但市民家门口50米路却坑坑洼洼,这不能说我们做好了工作。”张载养表示,政府展示成绩时不能光说数字,还要注重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过去政府主要考虑‘必须需求’,如今上海硬件条件已大为改善,政府更需要‘精细服务’。”
  “基层是政府服务对象,政策好不好,企业最清楚。”徐增增代表建议,可通过多种手段将政府置于企业、市民的监督之中。一些代表委员还表示,健全监督机制,要以新增投资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为重点,加大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力度。特别是要全面加强对筹办世博会资金全过程审计监督,“确保所有资金使用经得起最严格审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