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促转型 攻坚克难稳增长---九届上海上海市委十七次全会侧记
分组会议上,与会同志展开讨论。
“稳中求进,抓机遇、稳增长。”
“用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科学发展。”
分析机遇、直面挑战,前昨两天召开的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上,与会同志讨论热烈:明年,上海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超前谋划、主动应对。讨论中,大家形成共识:要保持振奋的精神和敢闯敢试的勇气,扎扎实实落实各项稳增长措施,并从实际出发,将全市各方面工作着力点切实放到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
牢牢把握发展机遇
年终岁末,盘点“十二五”开局年: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增长超过第二产业增长,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高于工业增长,居民收入增长、房价调控、主要节能减排等均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速度下来了,但效率提高了;投资下来了,但结构优化了。”市委委员、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潘志纯这样说。“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说明我们成功经受住了全球复杂经济环境挑战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市委委员们予以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市委委员们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风险也有着充分认识、足够估计。市委委员、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周国雄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因素在上升;从国内看,经济形势下行风险和能源环境约束在加大。列席会议的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副总裁、党组书记马须伦说,上海国际化程度高,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反应很敏感,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大挑战和困难。不少与会同志还指出,在出口方面,上海制造业成本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下降;而在内需方面,企业生产“长单”少,下游需求也不旺盛。
困难不少,机会也不少。许多市委委员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抓住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之机,重点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列席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树民认为,上海要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中把握对外开放的机遇。国际经济形势不是很好的时候,恰恰是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预计到年底,上海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累计将达930家。”与会同志还认为,当前,许多跨国公司正在调整全球战略,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是重点,而上海又是落户中国的首选之一。此外,在上海的许多外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自身也有着结构转型的动力。
不少同志还谈到要紧紧抓住深化增值税改革的重要机遇,努力吸引各类服务业集聚,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期,也是加快推动改革的机遇期”、“发展靠创新、靠改革、靠开放”……共鸣和共识逐步深化。
扎扎实实稳增长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临港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总部机构、银行二总部等功能性项目相继落户……市委委员们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全市方方面面总动员,抓项目、抓开工、抓服务,上海没有停滞前进脚步。
然而,应对经济下行趋势,稳增长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市委委员们认为,上海人多地少,环境资源约束接近极限,经济发展必须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在减少“四个依赖”的同时,必须保持一定增长速度,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支撑。市委委员孙卫国谈到,上海发展要做到“四个依靠”:依靠创新,发挥上海现有优势和资源基础,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依靠开放,以开放为导向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依靠人才,重点吸收匹配上海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依靠央企和国家级团队,吸引他们参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稳增长,还要切实服务好企业,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办事规范是上海的优势,要在保持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市委委员们说到。市委委员、中科院上海分院特别顾问华仁长提出,加大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减少中间环节的协调是实现战略部署的关键。市委委员吕民元建议借鉴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绿色通道的办法,集中推动一些大项目落地开工。
不同地区产业定位不同、发展阶段各异,稳增长要注重因地制宜。市委委员、虹口区委书记孙建平表示,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完善工作体制、加强财政扶持和扩大政策覆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北外滩等城市中央商务地区更好地集聚航运服务业。市委委员、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甘忠泽建议,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总部经济等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在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同时,注重在郊区培育先进制造业的新增长点。
稳增长还需统筹兼顾。市委委员、嘉定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马春雷形象比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如同骑自行车,方向、动力、平衡三者协调很重要。方向,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动力,就是要稳定增长,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平衡,就是经济民生同步发展,二产和三产融合发展。
勇于突破推进转型
既要抓当前、稳增长,也要着眼未来、勇于突破推进转型。
“率先一步发展的上海,也率先碰到了不少难题。”市委委员、杨浦区委书记陈寅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调结构、促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原材料产地不在上海的纺织等产业的调整;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依据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对一些“三高一低”产业的调整;当前经历的是第三个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调整,如果用传统的办法,效果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失效,因此必须要有新办法、新政策。这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愿冒风险、敢担责任、想干成事的领导干部。
市委委员们认为,当前,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所谓“中心”,关键在于其有无能力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有无能力配置重要要素,有无能力决定市场行情和要素流向。这些都涉及现行政策和功能的突破,要敢于破题和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列席的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乐景彭举例谈到,从进一步推进上海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趋势和要求看,政策突破很重要。而增值税改革无疑是最大的契机。上海要利用好先行先试的优势,发挥好政策最大效应。他建议深化增值税改革要采取分类实施的方式加以推进,防止简单“一刀切”。如对计算机软件、文化产业等新兴业态,实行增值税改革是有利的,可以先行开展试点;而对其他一些产业,可以等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进。政府部门要加深对实行增值税改革的政策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细则,最大限度利用好这次改革机遇。
转型发展,政府服务也要转型。列席的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袁以星谈到,“十一五”期间,本市淘汰落后企业约3000家,腾出土地约5万亩,若能进行“腾笼换鸟”、二次开发,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建议制定政策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突破“条条框框”限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和空间。市委委员们还指出,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建议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流程,防止出现“看不见的手越来越看不见,看得见的手越来越闲不住”的情况。
链接
【会场关注】“坚持创新驱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观点】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魏伟明:要处理好经济转型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的关系。做好惠民工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均等化,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救助体系,将“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周海洋: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农村人口非农就业及大学生和青年人的就业工作,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让民生之本更稳固。
【会场关注】“我们应该在建设人才高地上下功夫”
【观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组织力量、创造条件,抓紧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代守仑: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人才。要营造人才团队而非仅仅高端人才生存的环境,否则不利于人才高地形成。
市金融工作党委副书记、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一要解决“人在哪里”的问题,要把引进人才作为部门领导考核标准之一并形成机制;二要解决人才“如何融入体制”的问题,要深入研究破解体制机制对引进人才所造成的障碍。
【会场关注】“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发展、郊区新城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
【观点】市委委员、嘉定区委书记金建忠:郊区新城建设不能搞“摊大饼式”发展,要“宜居宜业、创新创业”,满足居民生活、就业、创业等多方面需求。
奉贤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庄少勤:上海未来发展需要郊区的空间,郊区要把握机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动力,在整个上海发展坐标中找准定位。以新城建设为例,不能老是跟在别人背后做规划,必须开拓视野、跳脱常规。新城要实现产城融合,两大因素很关键,能引人、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