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发力推动九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 209个项目入选首批推进计划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0

  岁末年初,盘点沪上企业2009年业绩表,一股产业新势力跃然纸上――
  发电设备制造商上海电气虽说仍是“火”字当头,但核电、风电设备销售额双双突破20亿元,前者同比增长70%,后者恰好翻了一番;
  在输配电设备供应商思源电气25亿元的销售额中,有1亿元来自智能电网相关产品;就在一个月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变电站成功售出第一单;
  成立仅1年半的中国商飞公司,ARJ21飞机的国内外订单已达240架,按照国际经验,这样的订单量有望使国产新支线飞机提前到达盈亏平衡点;
  ……
  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经受最严峻挑战的2009年,再看这份“新”意迭出的年报,人们既感慨来之不易,更感到温暖踏实。自去年5月底上海发力推动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等九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来,共有209个项目入选首批推进计划,总投资达529亿元。眼下,这股直面困难逆势而上的勇气与决心,正化作7400亿元高新产业产值,为上海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注入源源动能。
  展望跨越寒冬后的又一个春天,更多精心栽培的新苗将渐次进入“拔节期”,奋力成长、绽放新绿。今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有望净增1065亿元,较去年增长14%,不断壮大的产业新势力将一路引领上海走向创新驱动的“后世博”时代。
  勇闯技术“超车道”
  元旦至今,嘉定安亭的上海汽车研发中心,一辆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忙着下线。今年,上汽集团将提供近千辆新能源车供世博会示范使用。对于“近在眼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只是个开端。
  一辆由上万零部件组成的汽车从喝油改为充电、加氢,技术瓶颈无数。以新能源车用电池寿命为例,反复充电次数要达到5000次以上,才算迈入产业化门槛。而目前世界水平是3500次,国内厂家还只有1000-2000次。
  突破瓶颈,领跑产业,惟有不怕困难,智取“要塞”。为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后发劣势,上汽一面与比亚迪、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加强合作,一面与全球锂电池领先企业美国A123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以“加速度”构建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
  在“醒得早、起得晚”的新能源产业,沪上企业同样有着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智慧。短短三年,上海电气打通了一条“许可证引进―联合设计―自主研发”的风电产业“超车道”――起初,与国内同行一样,通过引进“依葫芦画瓢”快速进入市场;练就“基本功”之后,则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即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适合中国气候、风况条件的2兆瓦风机,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一年前,伴随2兆瓦样机下线的,是一支成熟的核心技术团队;如今,自主设计3.6兆瓦海上风机,已是水到渠成。
  据悉,首批风轮直径达116米、轮毂高90米的国内最大风机将于今年下线。凭借这些海上“巨无霸”,风电设备有望成为上海电气继火电设备之后,第二个销售过百亿元的拳头产品。
  政府助踢“临门一脚”
  站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100亩生产基地上左右眺望,艾力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郭建辉一肚子感慨:“新药投产在即,是走是留,整整踌躇了一年,没想到关键时刻,政府帮我们做了抉择。”
  由于土地和商务成本节节攀升,研发优势出众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近年频频被赶超,一批颇具创新实力的新药苗子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反而犹豫着要走。“墙内开花墙外香,不是我们希望的结局。”痛定思痛,去年8月,本市出台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一揽子行动计划与配套政策,设立“生物医药转化项目”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向六大产业基地集聚,并明确分工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政府力挺的实质性举措,让一大批“其实不想走”的上海新药企业,决定留下。半年不到,全市六大产业基地新签约项目共计34个,总投资约48亿元。目前,各园区还有25个项目正在洽谈落户,预计总投资接近120亿元。
  政府的果断不仅坚定了企业信心,更抓住了一个崭新产业崛起的先机。具有万亿产业规模的下一代广电网(NGB)项目与上海率先“结缘”的故事,颇能体现政府之手在新技术应用当口所起的关键作用。
  2004年,当NGB的核心技术3TNet尚处研发阶段,上海市与科技部共同构建了“国家宽带网络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个不同于以往的开放式研发平台上接国家项目,下通全国50多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一开始就把目标直指产业化。当3TNet已具备服务国家NGB的基础,市委、市政府敏锐抓住这一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机遇,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使NGB得以在上海先行先试。
  去年底,5万户上海家庭率先连上了这条“超级信息高速路”;今年,这一数字将刷新至50万户。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计划,全国将在3年内建设1000万户家庭的NGB示范网建设,并在10年内改造1.6亿有线电视用户,50万户的改造先机意味着上海完全有可能在这个“万亿”产业中领跑。
  世博铺就“起飞跑道”
  上周末,轨交13号线世博专用线开始运营调试。就在全线触网永久受电的一刹那,三台“隐身”于卢浦大桥站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立刻绷紧了“神经”,它们要在列车启动、刹车等关键瞬间,以精确补偿的方式“抚平”电网波动。
  此时,装置的研发者,思源电气公司的技术人员同样紧绷神经,“世博示范的经验,事关公司在智能电网产业中的进退布局”――利用类似原理开发的新能源接入系统,可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发电时,使电网免受不稳定电流的冲击。
  面对与日俱增的能源、气候、环境压力,以及新一轮产业转型的需要,全球范围内,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起飞前夜”,开启“2010年代”的上海世博会将促使预期中的“前夜”加快降临。
  这一年备受关注的智能电网技术,将其在中国系统集成应用的第一站选在了世博园。除了安装于轨交车站的无功补偿装置,思源电气研发的能量转化系统将在上海自主研发的纳硫电池储能电站中,扮演充放电“二传手”和电网“保护神”。眼下,公司已投入2.28亿元在沪新建智能电网关键产品产业化基地。三年后,这里的产值将突破20亿元。
  同样被“热炒”的物联网技术,则将在世博安保中大显身手。“撒豆成兵”且能互相“通话”的传感器,在中科院微系统所科研人员的调教下,或在机场、轨交筑起“电子围栏”,或日夜“蹲守”于世博园,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们的敏感神经。这些“智能尘埃”一旦在世博会上成功应用,又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离“爆发”也就不远了。
  “上海世博会既是自主创新成果应用的体验场,也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孵化器’。”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陈杰出表示,沿着世博铺就的“起飞跑道”,新能源、电子标签、半导体照明等经过前期悉心培育的新兴产业有望完成最后冲刺,并最终跨过大规模商用门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