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世博会举办期间预计有7000万人次来沪,“上海应该依托世博契机,重振上海商业雄风,拉动上海经济!”
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姚祖辉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有关部门税收、租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营造良好的购物消费环境。
政协委员夏金华认为,大型赛事、展会营销已经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的重要平台,近几届世界杯赛、奥运会等都给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世博会与之相比,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是持续时间长,世博前后都会有持续的客流,第二是客流量大且分散,更容易接触到上海商业文化”。然而,就目前来说,如何将这个消费的“蛋糕”做到最大?
“就消费环境而言,上海对国内和全球旅客的吸引力并不大。”姚祖辉委员坦言,上海本地的商品已不具有过去得天独厚的设计、品质优势,而且上海目前还不具备免关税、自由签证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势条件,同类国际品牌的进口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可免税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等地。据调查,内地到香港的游客购物消费额占总旅游花费的50%以上,而这个数字在上海仅为30%。
就商业模式而言,上海已形成成熟的“商圈化模式”,从中心城区的高档商圈,到中心城区边缘的众多中低档商圈,布局完整、门类齐全,但并不具有强势吸引力。
此外,中国优质品牌和商品的分布点很分散,且大多定位于旅游商品的销售,缺乏展示中国丰富优秀品牌的集约平台。
“改善上海的旅游消费环境需要从集中展示和销售、税收优惠等方面入手。”姚祖辉委员认为,可充分利用部分世博场馆和设施,将其规划成为一个集文化、人文自然环境、时尚都市休闲娱乐等众多元素的购物乐园,比如世界名品和中国名品的展示和销售应形成相当规模,才能使购物中心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性。
姚祖辉表示,如果在一定购物区域内实施免税或退税政策,以使世界名牌产品在上海,能够以和香港、新加坡甚至巴黎的同等价格、同等竞争力来吸引世界各地的顾客。
“服务和细节最能反映购物环境的文明指数。”夏金华委员说,消费软环境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参观世博会的有90%左右是国内游客,营业场所应该以普通话作为服务的标准语言;客流持续很大的话,商店可以适当延长营业时间等,争取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能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