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绒线帽、棉手套、绿马甲——在杨浦区建德国际公寓小区露天垃圾桶前站了一个多小时,62岁的郭贵英这身装扮,在凛冽的寒风里显得有些单薄。
自从本市推出 “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活动以来,市妇联等部门招募了1万多名专职志愿者。郭贵英是其中之一,带着一把火钳,负责到社区指导垃圾分类。
“冷不冷?”
“还好,冬天总归冷一些。”
郭贵英的上岗时间是居民倒垃圾的高峰时段——早上7时至9时、晚上6时30分至7时30分;夏天,还要增加半小时。
建德小区31幢居住楼,有29组分类垃圾桶,7名督导员每人差不多负责4组垃圾桶,具体工作就是“检查居民的垃圾袋”。
刚开始做督导员时,有居民把垃圾袋往桶里一扔就走,郭贵英提醒他没分类,却被责怪多事:“没把垃圾倒在地上就蛮好了,还分啥?”
委屈归委屈,郭贵英还是当场解开袋口替居民分类,并不厌其烦地讲解;对那些扭头就走的居民,还得请楼组长和居委干部帮忙上门宣传。渐渐地,垃圾分类的居民参与度从半年前的 10%提高到70%。
居民张阿姨提着两袋垃圾走过来:“郭阿姨早,今朝天冷,侬辛苦了!”郭贵英接过垃圾袋,用火钳拨弄一番,一袋是鸡蛋壳、烂菜皮、橘子皮,另一袋有废纸、食品包装袋、牛奶盒等。
“都分对了,谢谢侬!”郭贵英把两袋垃圾分别投入标注 “其余垃圾”的黑色垃圾桶和 “厨余果皮”的咖啡色垃圾桶。
“不觉得脏么?”
“只要大家分得对,我们就满足了。”郭贵英指着“厨余果皮”桶说:“这是今早收集的,水果皮、菜叶等有机垃圾可以做成肥料、饲料,实现再利用。”
她考了一下记者:“小孩用过的一次性纸尿布,应该扔哪个桶?”记者回答“其余垃圾”。郭贵英说:“对了。刚开始时,有的居民认为纸尿布是‘湿’的,就丢在厨余果皮垃圾桶里,我们再一片一片挑出来。”
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明年,垃圾分类工作将在菜场、学校、公园等场所推广,本市也将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