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主任也是“管理员” 记上海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63


  “刘主任,下午去开会吗?”

  “去的。”

  上海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的教室里,一位同事与刘光清的日常对话,却让一旁的学员吃了一惊:“原来你是主任!”

  刘光清笑了。几分钟前,他还趁课间休息,拿着扫帚轻轻扫去教室里的纸屑。早晨的开水是他冲的,桌子是他擦的……没有接触过刘光清的学员都以为,这个衣着朴素、头发花白的老头,是培训中心的清洁工。

  但正是刘光清,在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的位置上,一当就是11年。

  有人说刘光清是“最不像领导的领导”。他处之泰然。他撰写的号召学员维护环境整洁的文明公约贴在墙上,落款别具一格——“管理员 刘光清 上”。

  “请别人做,不一定有自己做得细”

  斜土东路上的上海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是一栋7层小楼。与众不同的是,除了几名保安,这栋楼没有物业。

  中心工作人员只有4名。主管日常业务外,刘光清自己揽下了物业的活。整栋楼上上下下洒扫庭除,都由他亲自管。

  其中有节约成本的因素。刘光清算过,请物业公司操办,一年支出少说也要几十万元。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请别人做,不一定有自己做得细”。

  故事要从11年前说起。2000年3月,刘光清受命担任档案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上任不久,市档案局购下这栋楼,作为培训中心的“科教楼”。刘光清没有想到,装修——自己新官上任的这“第一把火”,竟以险些“动粗”开始。

  刘光清不容工程有丝毫马虎。他和同事们钻研起建筑装修方面的知识,很快就成了行家。铺地板时,刘光清一眼发现材料有“水分”。项目经理刚辩解几句,心急的他就操起地上一根木棍,吓得项目经理拔腿就逃。

  躲过3天后,项目经理终于主动找刘光清认错,并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事后,有人提醒刘光清:别动肝火,你身体毕竟……对方话没完,刘光清却说:“我身体有隐患不怕,科教楼可不能留下丝毫隐患!”

  装修事必躬亲,心中也有了底,科教楼建成后,刘光清决定不请物业。培训中心有课的日子,刘光清清早5点起床,检查教室、开启设备;中午,他必要了解设备使用和教室保洁状况,听听学员的意见;下午下课后,再里里外外全面清洁……

  他带笔者参观教室,眼前所见不由使人惊叹:桌子整齐排开,蓝色的桌面擦得发亮。“每年要用专门的水,里里外外擦一遍。”刘光清说,选这样的桌子也是他的主意:学员多用蓝圆珠笔,一旦有油渍上去不显得脏。讲台和墙面一尘不染;天花板上每个投影仪旁,还装有一块弯曲的铁板,“空调出风口离得近,装了它,投影仪不会被吹坏。”

  就在刘光清近乎苛刻的打理下,使用整整十年,小楼一直符合他的要求——“不留灰尘、不留水迹、不留污渍、不留安全隐患”。

  “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熟知刘光清的人,都知道他心细。这份细致,源自其档案编研的老本行。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光清从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进入上海市档案馆从事档案编研。埋首史料容不得半点马虎,看似清苦的日子倒也颇有收获。入行没几年,他就和几位同行编纂出厚厚一本《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很得学界赞许。

  数年后转岗到行政管理工作,一度让酷爱业务的刘光清有些不适应。但他很快坦然待之,并把钻研档案时的细致带到了日常工作中。“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刘光清说,这是自己的本性,更是当年几位老前辈手把手带教传下的精神:“戴琼瑗、左羲东、王一景……这些老人认真到什么程度?连贴一张档案的卷号,都不会让半点胶水渗出来。一想到他们,你根本不敢偷懒。”

  当了培训中心主任,习惯面对故纸堆的刘光清,开始面对络绎不绝的培训学员。

  这让“细致”的内涵拓宽了。“你不止要一丝不苟,还要得人心,让学员安心、舒心地在培训中心学习,让他们学到东西。”

  为了确保学员“学到东西”,刘光清给自己立下规矩。除了自己开的课,每有新老师前来授课,他都要坐进课堂至少听三次:一次看老师讲得如何,一次看学员反应,一次则更多渗透自己的思考。

  为了让学员舒心,刘光清没少花心思。一次下大雪,一位学员匆匆赶到课堂时,双脚已经湿透。刘光清见了,忙让同事到隔壁超市买来袜子,并找来拖鞋,让学员换上。一切安排停当,看学员安心地坐进教室,他又往外跑。等回到办公室,同事们都呆了:刘光清买来一个电吹风,并拿来学员湿透的鞋子吹了起来。这还没完,他又搬出电暖炉,帮着烤学员湿透的鞋子。

  在刘光清看来,为了让学员满意,一切辛苦都值得。每逢大热天或下雨天,他会买来食品、饮料,请学员们“别出去吃饭了”;他甚至每天早晨5点起床,用水壶烧出40多瓶开水供学员泡茶,因为“那样好喝”。

  做些小事,“蛮有意思的!”

  11年里,培训中心先后培训档案人员3万余人次。这栋不起眼的小楼,已然成为向上海乃至全国输送档案人才的“中转站”。

  刘光清本人也开课。他主讲的“档案编研”课旁征博引,自己制作的演示图文,用多种颜色、字体的文字,把各类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生活实例同档案知识串在一起。学员说:“刘老师的课,味道足!”

  主任一做11年,刘光清没有用过组织为其配备的大办公室。工作时分,他与同事们挤在同一间办公室里。休息时,他钻进一间塞满了书的屋子。这是他在单位的“卧室”。

  培训中心周边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为小楼安全,刘光清设立了夜间值班制度。考虑到培训中心女同志多,夜间值班不便,他干脆将这一任务“承包”下来,把床铺搬进培训中心,不管寒冬酷暑,坚守科教楼。

  这些年,每周有好几天,刘光清重复着这样的轨迹:下午下班挤一个小时地铁回到家中,匆匆和妻子女儿共进晚餐。等到万家灯火时,放下碗筷,又匆匆往科教楼赶。一晚上,刘光清除了在楼内巡视,就待在这间屋子里,同他最心爱的文史社科书籍和古典音乐唱片为伴。

  “说寂寞吧,是有点寂寞。说孤独吧,倒也不孤独。”刘光清说。同事告诉笔者,世博会时,培训中心存放了一些世博相关档案资料。为了它们的安全,刘光清就在小楼里,连续值守整整184天。“你要晓得,他的胃不好,曾开过大刀的!”那是1989年,刘光清患上胃癌,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

  一晃20多年过去,眼看快到退休年龄的刘光清,依然在主任兼“管理员”的岗位上忙碌。今年,刘光清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上海档案系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我只是做好一点小事。”他说。不过,尽做“小事”的刘光清却觉得,“做这些,真是蛮有意思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