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听潮 金融城怦然“新”动
引言
历经浮华变迁的外滩,坐拥与生俱来的优雅,沉淀着上海金融曾经的辉煌记忆;浸润春风化雨的陆家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时尚风华,正描绘上海金融未来的万千气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物理形态上的发展思路,总体可以用“一城一带”来概括,一城,意指陆家嘴金融城,一带,也即外滩金融带。
潮起潮落,如今的陆家嘴,已经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风向标,全市五分之四金融机构聚集于此。浦东听潮,开发开放先试先行涛声依旧,而金融城“新”动不已的强劲脉搏,更在虎年临近的脚步声中激情潮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速,浦东重任在肩,在此背景下,陆家嘴成为上海金融再领风骚于世界的缩影,责无旁贷。
平台在浦东意味着怎样的作为
浦东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定位是什么?浦东新区副区长严旭有其独到理解――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事权在中央,资源在市场,组织在上海,平台在浦东”。
如何理解?事权在中央,“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高度集中监管,中国境内的金融创新,目前总体是以监管部门为主导的创新。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金融创新和行政许可离不开中央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资源在市场,现在金融机构更多的是通过市场而非计划完成要素的优化配置。组织在上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上海作为战略目标的承担者,起着关键的组织、协调和推进作用。平台在浦东,涵义非常明确,浦东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是实施国家战略的主战场。
“这是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600多家金融机构云集,数量占到全市80%;从业人员12万,规模占到全市60%;新区金融行业创造的GDP,在全市占比已达41%。”
建设金融中心,国家层面、市级层面都在做,但发力点、侧重点不一样。浦东既是平台,就是要让更多的“内容”在新区落地。严旭随即话锋一转,道出“浦东金融平台的作为”――例如,空间环境,做好金融城规划推进;配套环境,呼声最大的两块交通和商业,将在今年有全新改观;金融创新,把浦东的资源优势与创新需求结合起来,做好“扶持”与“对接”。
吸引金融机构不再是第一位的
令人好奇的是,作为新区分管金融的领导,谈浦东的金融问题,谈陆家嘴的发展,迟迟不讲“如何吸引金融机构”。
给予的答案,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思想领先一步”。随着陆家嘴金融城聚集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密集,随着浦东作为金融中心建设核心功能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生态产业链的完整性客观上会让金融机构“难以远离”。
金融白领坦言,尽管金融城的配套还有待完善之处,但陆家嘴在上海的区域金融地位确已无可争辩,“在这里工作有金融的职业归属感”。
只要金融城生态链完善了,金融机构就会自主选择落户于此,浦东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和营造金融环境,使金融生态环境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人性化,从而使金融机构入驻浦东形成一种自发的、原生的动力。
金融创新在先行先试中突破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浦东不断寻求在先行先试中突破。
浦东与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共同组建消费金融公司,已成功获准筹建,在全国率先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浦东整合开发公司资源,梳理形成浦东新区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方案,现已基本完成现场工作,待央行管理办法出台后,即可上报申报资料,率先试行。
今年的金融创新工作,首先是巩固和推动老项目。做好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运营,对张江OTC市场建设、全国性信托登记体系等事关体制机制、需要长期推动的创新项目将积极推进。新项目上,争取期货保税交割业务、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等重大金融创新项目在浦东落地。
离开了金融文化那一定会有缺憾
严旭说他前不久收到一位老太太写的信,说她儿子啃老,不断刷卡透支,她不知道怎么去改变,所以恳求帮助。这让这位区领导想到了金融中心建设不能或缺但往往被忽略的“金融文化”问题。金融文化首先是法制的文化,有道德底线的要求,有诚信的要求,有信息公开的要求,“城市高端文化如果离开了金融文化,那一定会有缺憾”。
比如问国际金融中心建成后,直观感觉会怎样?“可以说迪士尼能直观感觉,但金融中心可能没那么明显。假如五年七年后,陆家嘴社区的百姓感受和感知金融文化有别于其他社区,那就是一种成果,否则就是缺憾。”这或许可以代表浦东新区领导更深一步的理解,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开放体,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的推进发展有着市场内在的规律,需要综合环境的配套,不能单靠“文件的指导”。近年来,浦东着力营造金融文化氛围,成功主办了三届陆家嘴金融文化节。
事实上,金融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考验一座城市的持久力和忍耐力――与其说是讲如何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不如说是在考验与其他金融中心的合作智慧。
8000万财政投入让金融人感觉更有情调
足不出办公楼,就能喝咖啡、做健身、看牙医?浦东金融服务局局长施海宁表示,浦东就要营造这样一个适合金融人员工作生活的良好氛围。新区计划投入8000万元左右财政资金,为金融白领打造一种更有情调的生活。
缺啥补啥,浦东梳理出了“必备”、“紧缺”和“鼓励”三种配套业态。必备业态,包括餐厅、便利店、ATM终端、咖啡店或茶座4类;紧缺业态,包括高档会所、药店或自动售药机、诊所、书店、服装定制店、快洗店等6类;鼓励业态,包括邮局、票务中心、大餐厅、美容店、超市、健身会所等10类。对商业配套齐全的示范楼宇,一次性奖励楼宇业主100万元;配套达标,一次性奖励60万元;4类必备业态齐全,奖20万元。
浦东力争在世博会召开前,在小陆家嘴和竹园商贸区等商务楼宇相对集中的区域,使必备业态齐全的商务楼宇达44幢,占比70%,达标楼宇25幢,占比40%。
从长远看,满足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还需要大大提高商业设施的规模。近期,浦东将重点加强对一批金融城大商业配套项目的定位指导和招商帮助。其中,新鸿基国金中心9万平方米商业面积,主要以LV等世界知名品牌旗舰店和专营店以及影院为主;陆家嘴北滨江改造项目1400平方米商业面积,以西餐、咖啡、酒吧为主。
立体化交通布局让你在金融城漫步赏景
今年1月7日凌晨,位于小陆家嘴中心区的圆形天桥――“明珠环”工程顺利合龙成“圆”。
“明珠环”天桥跨越世纪大道、陆家嘴环路、陆家嘴西路,正处陆家嘴中心区交通繁忙的交叉路口,周长约370米,桥面宽度8.5米,最大通行宽度7.5米。天桥还配有步行楼梯、自动扶梯和残疾人无障碍垂直电梯,并在丰和路、陆家嘴西路、陆家嘴环路以及世纪大道分设4个落地点。对于身处金融城核心地带的金融白领来说,以往“看看很近,走走很难”的陆家嘴楼宇间交通难题有望破解。
“明珠环”只是浦东全力完善金融城交通配套的一个缩影,甚至只是陆家嘴“空中连廊”设想的一小部分。不久的将来,宽阔的空中廊道将小陆家嘴地区的四大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新鸿基国际金融中心等连为一体,行人可以在此休闲漫步看风景。
浦东新区建设交通委副主任薛英平告诉我们,陆家嘴还在着力优化区域外交通大循环,解决金融白领上下班交通拥挤、换乘不便的问题。世博会召开前,陆家嘴地铁改造工程和东西通道小陆家嘴地区道路施工将逐步收尾。
地下空间大手笔打造最大规模慢行系统
金融城中,一个全市规模最大的地下慢行系统正在悄然勾画之中,一旦建成,陆家嘴地区的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等几大“地标”,将实现地下相通、步行即达。
“看看近、走走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陆家嘴。小陆家嘴地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规划建设的,建设速度非常快。但是大楼与大楼之间的通行、大楼与地铁站之间的通行,做得不够好。
据浦东新区规土局规划处处长刘伟介绍,他们正在研究实施的小陆家嘴地下慢行系统,将利用轨道交通2号线、14号线在陆家嘴站点的地下通道,结合正在加紧建造的新鸿基大厦项目的地下部分,扩大建设一个广阔的金融城地下空间。未来的新鸿基大厦地下层,将与花园石桥路的地下公共通道相连,这一地下通道将继续延伸,与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等大厦地下层相通,金茂大厦今后也可以通过地下通道接入这一地下系统。
借助这一四通八达的地下系统,金融从业人员无论是到相关金融机构办事,还是到大型商场购物,都会比过去方便很多。
人才公寓筑巢让金融白领不再愁“蜗居”
住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出门半小时内抵达工作地,这对于刚刚踏入职场的金融白领来说,似乎是奢想。陆家嘴集团公司总经理杨小明说,在浦东筑巢引凤的人才居住计划“金梧桐工程”中,上述梦想将变成现实。
在位于浦东“黄金地段”的陆家嘴花园一期,陆家嘴集团早就“留了一手”――把原可投入市场高价出售的两幢独立商品住宅楼保留下来,改造成单身公寓,供应给年轻的金融人才租住。这是该集团首批面世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公寓试水项目。原先96套二居室、三居室房型被分隔为216间独立出租单元,并为每个出租单元配备了家具电器、床上用品,每套公寓还设计了干湿两用卫生设施。租金为每套3400元-4100元不等,二三人合租,一人一间房间。
而这一试水项目,只是陆家嘴“金梧桐工程”的一部分。浦东计划在三四年间提供各类金融人才公寓1万套,其中既有20多平方米一间的青年人才公寓,也有200多平方米一套的银行家公寓,惠及不同层面的金融从业人员。
陆家嘴银行家公寓,将是面向事业有成的银行家或外资金融机构高管,更为部分引进的外籍金融高端人才定制,小区内设有游泳池、餐饮、超市、健身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第二层次的陆家嘴金融公寓,为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已有家庭的中青年金融人才量身定制,计划采取精装修小户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