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摩天楼边菜市场 静安区精心描画两道商业风景线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1

  走在静安区南京西路上,林立路边的摩天大楼诠释着“寸土寸金”。上周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静安区上百幢商务楼宇去年实现税收109亿元;其中恒隆广场一年的税收超过了19亿元,而恒隆广场底层的国际一线品牌橱窗已成了静安商业的夺目风景线。但就在距此步行十几分钟的范围内,静安商业正精心描画另一道风景线:以菜场、菜店、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区商业。
  菜场:社区商业话题
  大田路511号,兴泰菜场。早上9点,菜场沿街的早点铺子热气腾腾,一屉屉新出笼的包子、肉粽很是抢手。走进菜场,采购新鲜肉菜的市民络绎不绝。在一家摊位,范老先生买了16元猪肉,刚付完钱就拿到一张摊主打印的小票。小票上,摊位号、猪肉重量、单价、金额等一清二楚。如果范老先生还想知道这块猪肉产自哪里,到菜场门口的电脑上输入小票上的安全追溯码就能找到答案。
  不少人会问,菜场也能算风景线?静安区商委主任叶坚华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中国代表团到爱尔兰考察,外方设计的行程里安排了参观当地的一个菜场。不好理解?外方却说这个菜场历史悠久,又是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正是感受当地商业情境和文化特色的绝佳场所。“静安区不仅有南京西路、静安寺这样的中高档商圈,有梅龙镇、中信泰富、恒隆广场这样的摩天商业楼,也有像兴泰菜场这样服务百姓生活、体现静安文化底蕴的社区商业。”叶坚华说。
  便民:社区商业之核
  “一地水和泥,进去要捂鼻”――提起菜场,许多市民的印象并不愉快,有些如今已选择远离。然而,伴随传统菜场消失的还有邻里之间、老主顾和菜农之间那互相亲热招呼、互相投缘信任的社区氛围。能不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留住一些温情和传统?目前,静安区已布局建设11个菜场,做到每个区属街道都有菜场,其中不少位于镇宁路、大沽路、富民路这样的“金贵”地段。此外,静安区还引入了5家菜店、3家生鲜超市,并在5个街道设立流动售菜点50多处,缓解了中心城区居民买菜难的问题。更令人欣喜的是,静安区的菜场标准化改造让菜场告别了环境脏、乱、差;武定菜场首家推出的刷卡消费更让人眼睛一亮。
  静安区的社区商业建设并非只建菜场。走进曹家渡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一溜排开的小店铺让人感觉亲切。在这里,可以磨刀、修鞋、修表、配钥匙,还可找裁缝做棉袄,找老师傅修热水瓶胆。那些已经消失或散落在街头里弄的行当,在这里集结,成了“一门式”服务。市民董先生有块瑞士美度表坏了,送到国外修据说要3000元;可来此找到81岁的修表匠吴师傅,300元就新配了零件把表修好。
  政府:社区商业推手
  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在写字楼租金动辄每平方米七八元一天的静安区,菜场、生活服务中心这样的社区商业形态如何生存?“在市民有需要、市场却‘失灵’的民生服务领域,政府不能缺位。”叶坚华说,静安区委区政府多次提出,静安区不仅是上海高端商业的象征,也有30多万常住居民,更有逾10万白领上班族,地区财政对社区商业网点的支持不但是政府公共财政的体现,也是静安区各经济单元均衡互补发展的需要。在兴泰菜场,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租金平均只有每平方米1.5元一天;在曹家渡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修表师傅的每月店租只是400元,磨刀师傅的每月店租更低到50元――静安区政府通过出资建设、价格管理等办法提供着各类补贴。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静安区财政在支持补贴社区商业发展上支出逾8200万元,其中包括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菜场菜店和“白领午餐”工程建设等。财政对社区商业上的投入,转化成了居民和上班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武定路上的奉贤农产品直营店,住在武定小区的倪阿姨指着刚买的青菜说:“你看,这么好的新鲜蔬菜才一块五一斤,真的实惠。”菜店负责人介绍说,由于静安区提供了比较好的位置,每天早上从奉贤拉来的1吨新鲜蔬菜一般下午两三点就卖完了;奉贤的特产野鸭、腐乳也送到居民家门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