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去年45部1536集摄竣生产总量创新高 沪产电视剧不断赢得喝彩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2

  沪产电视剧近来频频在各地荧屏播出,不断赢得喝彩。去年,上海创作生产的电视剧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共有45部1536集摄竣发行。自2004年至今,上海电视剧产量已连续4年大幅增长。与此同时,遵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神,上海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数量也大幅超过古装和近代传奇题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民营影视制作机构数量、电视剧产量和资金投入也大幅增长,民营影视制作机构成为沪产电视剧制作的重要力量。
  总产量连年大增
  从2004年到2006年,上海的电视剧总产量分别是464集、962集和1260集,2007年则以1536集再创新高,比2006年增长21.9%,总产量超过2004年的3倍。3年来,上海电视剧产量平均年增加量超过300集。
  产量提升的背后是上海影视剧产业链的逐步完善。这包括策划、投资、制作、生产、营销、播出和广告经营在内的产业链各个环节,近几年逐步实现对接,不断形成合力。活跃的多方参与和积极开放的心态,为上海电视剧生产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影视剧中心去年决策:以“定制”和“剧本先行”的模式,在好剧本的基础上,力主自行制作电视剧,改变了原先大多通过价格战夺得播出权的局面。与此同时,已举办了13届的上海电视节,也进一步提升了电视剧交易功能。在为全国电视同行“搭台”的同时,上海也在第一时间汇集了来自全国的影视剧资源,为上海电视剧的创作生产营造了良好生态。
  现实题材日益受重视
  几年前,荧屏曾一度出现古装剧热。上海三九文化公司投资千万参与打造的电视剧《沃土》突出古装剧重围,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赢得好评。自2004年以来,在上海电视剧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的比重不断提高,每年的部数都大大超过古装剧。去年沪产现实题材电视剧产量为33部1246集,不仅占全年电视剧总部数的近80%,而且境外艺人参与制作的现实题材作品的数量首次超过历史题材作品。
  上海创作生产的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作品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的良好结合赢得观众。《诺尔曼・白求恩》和《亮剑》不仅双双获得“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还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双双获奖。而根据电影名作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英雄虎胆》和《舞台姐妹》,也以和影片一脉相承的浓厚底蕴,感动了观众。
  此外,像《龙虎人生》、《历史的天空》、《缉毒英雄》等革命历史或现实题材的作品,叫好又叫座,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和地方台播出时,不断获得众多观众的青睐。
  沪产电视剧尊重观众的审美习惯,关注民生,融入时尚。连续剧《错爱一生》凸现海派艺术的细腻特色,将青年人的感情生活娓娓道来,受到了全国年轻观众的追捧;去年一炮走红的电视剧《保姆》则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世间百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谐之道,为观众所喜爱。
  民营制作机构成制作重镇
  几年前,上海11家影视制作机构中,民营机构只有3家;而去年,全市23家影视制作机构中,民营已达18家。在全年的电视剧生产中,上海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申报立项的作品其产量和投入资金(其中含有民营以外的多元投资),也高于本市国有影视制作机构申报的作品。在上海活跃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中,民营机构逐渐成为上海电视剧生产的重要力量。2007年,由上海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申报立项的电视剧总投资达到2.82亿元(含多元投资),是国有影视创作机构申报立项数量的近2倍。
  “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一视同仁的扶持政策,以及上海创作环境的良性发展,是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崛起的原因。”上海海润影视制作公司的董事长曲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涉及民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选题,本市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前期策划时就参与其中,并集合社会资源共同为创作把关。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为不少电视剧提供了资金援助;而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面也给予民营机构大力支持,使我们省心不少。”
  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优势在于对市场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东上海勤加缘影视有限公司总裁杨玉冰表示,“民营投资电视剧一般以盈利为目的,在发展中难免会有题材‘撞车’现象,导致风险提高,影响产业平稳发展。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产量大幅上升的基础上,提升民营机构出品电视剧的质量。”
  目前,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局正对此加强对策研究,在坚持发挥国有影视制作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将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等,进一步鼓励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做强做大。
  沪产电视剧迎来新的春天
  据记者了解,沪产电视剧创作和播出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根据巴金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寒夜》年内将在荧屏和观众见面。现实题材作品《大地》将在央视播出。将在全国开播的沪产情景喜剧《奥运在我家》,则将结合“奥运”话题,边拍边播,用电视情景喜剧的模式兼容百姓生活和奥运新闻。不少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作品以及一批现代都市题材作品,如《为奴隶的母亲》(根据柔石原著改编)、《周信芳》、《我是太阳》、《缉毒英雄》等正在抓紧摄制中。
  今年,仅1月份上海有关创作机构向国家广电总局申报备案计划制作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就有6部。如《新四军女兵》描写了上海女青年和知识分子、音乐家加入抗战的故事,《大生活》、《有点儿意思》、《不想长大》将分别瞄准工人、公务员和青少年人群,讲述他们的现实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