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今年上海全市1080个小区已开展垃圾分类试点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4


  截止12月5日,全市已有1080个居住区开展了试点,完成了今年“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市政府实事项目的目标。截止11月底,本市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量为18227吨,预测今年可完成人均生活垃圾处理减量5%的工作目标。

  12月6日,市绿化市容局召开“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新闻通气会,会议指出:今年“小分类”试点不断深化,围绕今年在居住区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本市确定了居民户内“厨余果皮(湿)”、“其它垃圾(干)”分类投放,居住小区“有害垃圾”、“玻璃”、“废旧衣物”专项收集的“2+3”分类方式,并通过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建立健全“绿色账户”、设立小区分拣员(分拣中心)等方式,不断深化试点工作。而按照干湿垃圾分类处置的试点要求,各区县在实践中也努力破解末端处置能力(特别是湿垃圾)不足的难题。浦东新区在美商生化处理厂开辟了专门车间处理厨余果皮;松江、金山引进大型生化处理设备,集中处理居住区分出来的厨余果皮。同时,按照“一主多点”的规划布局,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

  浦东新区101各小区采取合理分类设施设备确保居民源头分类投放。包括居民家用厨余垃圾分类桶近7万只,赠送可降解厨余垃圾袋1364.3万只,增加小区橱余垃圾收集桶和其他分类桶9179各,改造垃圾箱房64座,小区站7座,并增加厨余果皮桶位和压缩箱体。

  浦东新区还组建专业分类志愿者队伍,其重点是加强对居民和分拣保洁员的专业指导。通过“绿色星期六”社区资源专项回收日活动,让“废旧物品换礼品”等更加深入人心,居民参与率逐月增加。

  嘉定区新城路街道在54个居民小区采取“源头分类投放,中转分拣压缩,末端分类处置”三个环节进行运作,并设置废旧衣物、玻璃、可回收物容器供居民投放,再由小区分拣员负责进行粗分拣。首先,将废玻璃、废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物进入小区废品回收系统,湿垃圾和不可回收物则由环卫部门运至垃圾分拣压缩中心进行分拣压缩。再将街道辖区所有经干、湿粗分类后的进行二次分拣和分类压缩送至末端处置设施进行处置。最终将中转站压缩后的垃圾进行湿垃圾生化、干垃圾填埋处置。

  目前,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已开始设备安装,综合填埋场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松江、金山、浦东、普陀等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奉贤、嘉定、松江、闵行等区正在积极落实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工作。

  今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公益宣传、社区培训、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以试点小区为重点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和知识。

  在本市户外宣传区域,制作了7块近500平方米的大型户外喷绘公益广告(含淮海西路新华路口、衡山路高安路口、市委党校对面、江浦路周家嘴路口等);在首批100个示范小区及周边地区统一投放主题宣传灯箱,宣传面积近200平方米,并将根据总体推进情况不断覆盖延伸;在市内5块商业区LED屏、2000块分众楼宇视频、300块公交站台数字屏、300块地铁车厢PDP屏、500块东方明珠移动电视联播端口等各类宣传媒介上,发布专题公益广告,吸引社会关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目前,市妇联系统已经招募志愿者10133名,每天活跃在社区担任生活垃圾入户宣传、桶前督导、垃圾分拣、垃圾分类监督和环保宣传教育、日常指导培训等工作。这些志愿者不顾夏日酷暑、蚊虫叮咬、日晒雨淋,用自己的诚意感动居民不再乱扔垃圾。用自己准备的工具帮助居民分拣垃圾。志愿者不仅是第一批最坚实的垃圾分类践行者,更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推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