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门急诊激增---记高温下的白衣战士
连日高温,上海各门急诊激增!
猛增多少?据初步统计是30%。中山医院日均4000例,市东医院日均1100例……
激增的还有120急救中心。7月21日全市共出动急救车362次,是高温前的1.5倍……
人头攒动,医院骤成烈日下的焦点。
为更好地服务市民就医,14余万白衣天使日夜奋战在医疗救护一线,挥汗如雨。
7月21日起,市卫生局领导分8路慰问医务人员。
解放日报记者、实习生现场采访,亲历感动。
120亲历:烈日疾驰
市120急救中心共有21个分站、43辆急救车、129名急救人员,时刻待命出动。
记者刚走进方斜分站,就见3名白大褂,急急往一辆白色120车奔。紧急出发,调度中心急电:福建南路居民区,刚刚有人吞了安眠药。
一路鸣笛直抵福建路,记者掐表看,仅2分半钟。眼前老式弄堂二楼正是呼救人家,车进不去,怎么办?救人要紧,医生徐明、担架员汪健康、驾驶员吕秀春扛起数公斤重的药箱、心电图仪和帆布担架,下车一路急奔,顾不上抹一把汗,又一口气冲上又高又陡的木楼梯。记者紧随看见,闷热的阁楼上,一位30多岁的母亲正躺在床上挣扎。起因是高烧的她情绪不好,一气吞了安眠药。用冰袋为病人降温,心电图仪、氧饱和度测试仪齐上阵,徐医生又不断伸出两指问病人:“这是几?意识清醒吗?”……
总算迅疾完成这次急救任务,回站。茶还没顾得上喝两口,汗湿的头发还没顾得去水龙头下冲个凉,急电:又要出发!
7月21日凌晨00:00到18:30,全市120急救中心共出车362次,4根调度热线昼夜不息。
门急诊见闻:顶在岗位上
一辆120车呼啸而入。
仁济东院急诊间,抢救室护士单芙怡带着氧气管迎车奔去。“快!送进急救室!”飞来横祸,一身污血,病人被抬进抢救室,作为护士,小单的工作是立即为病人擦清创伤、止血、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前来会诊……这已经是她当天照看的第4个病人了,小单说:“盛夏酷热,外伤病人特多。”
血压、心跳、脑供氧,急救的病人终于暂时脱离危险。手术台边,站了两个多小时的医护人员们还没喘口气,120又送来一名被车压伤的民工,又一场“硬仗”旋即开始……
此时,华山医院门急诊部,同样是患者多、病情重、门诊量大,急诊间里,病人挤满走廊。门急诊部副主任顾建英告诉,这些天高温不断,来的病人多,可一线医护人员尽管累,却没一个叫苦的。她手一指:“就说我们部里的小潘吧,最近颈椎病犯了,儿子又哮喘得厉害,告诉她夏天治哮喘比较好,可这里人手紧,她还是顾不了,天天来。”尽管脖子痛得厉害,戴上了颈托,可小潘还是“顶”在了门诊预检台,面带微笑,为每一个前来求诊的病人服务。小潘说:“天气热,医院忙,大家都是挺累的。我想,顶过去就好了。”
顶在岗位上的,自然还有医生。
市六医院急诊科,4位值班主任平均年龄超过55岁,尽管年纪大了更累,但在高温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责任。
医生高世义又在24小时值班岗位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21时许,急救车载着被工棚压倒的重伤者来到医院,脑干受伤、胸骨、肋骨多处骨折,腹腔积水。作为急救值班主任,高医生在抢救的同时还要协调各科室,直忙到深夜。这边刚腾出手来,那边遭遇事故的3名重伤员,又让他好一阵忙碌。一夜无眠。
碰上高温,夜里天天有危重病人就诊,4名“老兵”谁也不愿张口请假。尽管,前几天医生陶宝华家水管漏了,水漫金山,地板都泡烂,但他依旧坚守在医院。为何这般全身心投入?医生郁晓明笑着回答:“高温季节,天热事多,急诊24小时值班主任更是医院里的‘全天候警察’,要协调各科参与急救。病人安危,重要!”
后勤部探访:加把“保险锁”
赤豆粥换成了百合绿豆汤,油炸鱼变成了清蒸鱼……
奇怪―――天这么热,20多岁的冯锦芳却从头到脚裹着厚厚的卫生服,已然浑身湿透。为何?裹得严是工作需要,作为中山医院食堂膳食员的她,整天在热气腾腾的蒸饭区里忙进忙出,为的就是避免被水蒸气烫伤。小冯告诉,她一天要蒸3次馒头、2次饭、熬4次稀饭、1次大众汤,“为了让病人吃得新鲜,入夏以来,我们食堂把早餐馒头的发酵时间,从隔日改在了当天凌晨。”小冯扳起了指头―――凌晨2:40搅面粉发酵,5:30馒头出笼,6:15病人尝到的是最新鲜的馒头。这样辛苦累不累?眼带血丝的小冯笑着摇了摇头,眼前,她的头发被蒸气熏得湿漉漉。
记者随着送餐车,来到急诊留观室。70多岁的李阿婆,十分满意,这天中午,她要的是清蒸鱼、卷心菜,还有一碗番茄鸡蛋汤:“这菜清清爽爽。”李阿婆夹起一筷清蒸鱼:“哦,味道也不错。”
为保证病人吃得新鲜,中山医院食堂规定:除冷冻食品外,鱼、蛋、大排、蔬菜等均须当天进货。食谱也随之变得“夏令”:增加蔬菜比例、适当减少肉禽类比例,变油炸等烹饪方法为清蒸、熬汤。记者获悉,夏季病人多,仅中山医院一家,日消耗大米500公斤,各种蔬菜500公斤。全院1400余名病人的饭食,靠的是医院食堂84名员工。
后勤忙碌的,除了食堂,还有取药、送血、送标本、送仪器、接送病人做CT、B超等“跑腿”的医院外勤人员。
华山医院2号楼地下室,外勤组的陈玲玲正和同事们喝水,做“战前准备”。20平方米的房间里,只有一台座式电扇送上些许凉意。还有1小时上班,可预约要“跑”的电话已响个不停。“一天要在医院里跑多少次?”“数不清。”陈玲玲说:医院电梯紧张,外勤组员们常常接到电话,就拿着药品一口气冲上20层大楼。“跑腿”的事虽微小,却为病人和院方带来极大便利。
酷暑高温,医院8时上班,外勤早班6:45就到岗。陈玲玲换上了软底布鞋,带上步话机,开始行动。门诊刚开,陈玲玲们已经把第一批需要检查的病人送到各科室门口。
除了陈玲玲们,还有她们―――穿梭忙碌的“蓝衣人”。中午12时,黄浦区中心医院7病区。用完餐的老年病人到了午睡时间,病房走廊里难觅人影,这是一天里最安静的时刻。然而,蓝衣护工李阿姨和她的几个同行却成了最忙碌的人,拿着脸盆与毛巾,穿梭于各个病房。护工工作之苦,常人难以体味。每天清晨5点,为病人擦身、喂水、喂早饭,之后打扫房间、做杂物,直忙到晚上9点。说起这些,李阿姨道:“照顾老人本身就是我的职责。”
医生提醒:做操诊疗
也奇怪,这个医生给病人看病,竟然手舞足蹈。面对近30名病人,一遍遍喊:“来,跟着我!一二三,抬腿!一二三,举手!”比划着做“健身体操”。面对面的病人高老太一时反应不过来,赵医生就一遍遍作示范。
市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赵永波告诉:“天气热,老人病情易反复,尤其是神经内科患者。像这些天,出梅连续高温,脑血管病患者会大幅增加。踏步、翻掌、转颈……‘做体操’是诊断神经内科疾病的有效手段,可以直接反映病人大脑和四肢的协调能力。为了多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检查,就得带着这些老人,来做这套诊疗操。”赵医生忠告:特别是老年病人,在夏天高温,一定要多喝水,注意控制血压,有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就医,也别忘了锻炼身体。
杨浦区老年医院的孙院长借本报一角告诉:从最近几天老年医院收治的病人病例看,最多的是心血管疾病,其次是呼吸道疾病。高温和空调使用不当是导致这两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他提醒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降温防暑,科学使用空调,保证睡眠和营养。
病人讲述:感受清凉
在家病人孙菊芬(徐汇区日晖街道):你们来得不巧,赵医生刚刚走。他是徐汇区日晖地段医院的社区医生,63岁不容易,骑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都在社区里忙。大热天,带上厚厚一叠病史表,天天出诊,天天白衣裳湿透,天天来为我量血压、测心率。这几天他还老关照,天热容易得肺炎,记得要常常通风,别舍不得开空调,多喝点绿豆百合汤,压压心火……平均算算,已过花甲之年的赵医生每天要跑20多家,有些病人住六七楼,赵医生每天上下楼梯就要几十次。这么好的医生,你们报上能不能多宣传宣传。
复诊病人李老伯(杨浦区老年医院):天气热,病也来得急。前两天我眼睛不大好,想早点来挂号看眼科门诊,没顾得上吃早饭。没想到,不久就头昏眼花了,脚也发软,后来听医生讲,是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当时幸亏医院门诊部杭主任发现,马上叫护士来,为我们40多位一同早起挂号的老年病人,买来面包和豆浆。我要给钱,他们硬是不肯收,还提醒我夏天一定要注意饮食,确实老感动的。
候诊病人倪女士(华山医院):天气热得头发昏,37℃好几天了。我坐着都出汗,看这些为我们病人服务的医生,忙出忙进,半天没停过,真是不容易。看着心里就觉得清凉。看来我们病人,也要对医院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体谅。
呼吁
医院苦衷盼理解
盛夏骤增的急诊量,使得不少医院急诊间容量“捉襟见肘”。仁济东院日均300多人的急诊量,让护士长徐玲芳颇感为难:总共40余名护士,人手不够。预检台窗口人头攒动、抢救室里病床不空、连急诊补液大厅里的躺椅都坐得一个不剩。尽管新建的临时留观室多了20张病床,专辟的抢救分流室也加了6张床,可急诊还是“人满为患”。“我们尽一切可能提供周到服务,万一有不周到,也请患者多谅解。”
华山医院急诊间也遇到相类似的情况,护士长郑红云说:“天气一热,病人情绪就容易急躁。真诚地希望,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些。”
另有市六医院财务部门反映,入夏以来,已有10名身份不明的重症急诊患者被收入院,医院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为病人及时治疗,又为病人“买单”,至今为止已积欠下3万多元的医疗费,而且这些病人后期不断增长的诊疗费用,也很可能仍将由医院垫付。据统计,夏天高温季节,“坏账率”增长了近30%。各大医院都诚恳表示,无论如何,抢救病人是第一位的,也希望得到社会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