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到图书馆听讲座去了!”5月2日一清早,家住桃浦新村的曹老伯就大声向家人宣布自己的安排。每逢节假日去上海图书馆听讲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和新上海人的一种过节方式;而上图讲座也成为上图的一个文化品牌,为申城增添了一处文化新景象。
陪着大家过节,再累也开心
存在源自于需求。上海图书馆的讲座是根据广大市民的求知需求应运而生,这所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已先后举办各类讲座1226场,直接听众人数85万余人次。
根据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上海图书馆陆续开办了包括再就业、住房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题系列讲座。
平均两三天一次的讲座频率,不花钱就能听名家讲课―――普通百姓自然是开心得不得了。而对工作人员来说,每办一次讲座,需要事先拟选题,请主讲嘉宾,印制并分发入场券等等,事情多而琐碎,尤其是节假日,别人休息团聚的日子,他们却不能休息不能陪家人,要到图书馆加班。他们说:“能够和读者一起过节,苦点累点也值得。只要读者开心,我们就开心。”
没座位可坐,咱就站着听
上图讲座中心拥有一支权威的专家队伍,两院院士徐匡迪、杨福家、裴钢,法学家曹建明,外交家沙祖康,经济学家吴敬琏,导演谢晋,作家金庸、王蒙,画家陈丹青,文化名人靳羽西、杨澜,企业家张瑞敏、刘永行等都曾登上上图讲台。已故画家陈逸飞也曾在这里授课。上图讲座成了上海的一个“文化磁场”,吸引了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昆山、苏州、无锡、嘉兴、杭州、湖州、绍兴等地的读者,听讲者上有耄耋老人,下有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会场常常不得不在走道上“加座”,不少读者“加塞”站着听完全场。
上图讲座有一个“忠实听众”叫徐兆鳌,古稀之年的徐先生退休前是苏州大学医学院职工,每周坐火车来上图听公益讲座成为他近年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徐先生是偶然听了一次觉得“交关好”,从此便每周前来报到。他总是早晨乘5点半的火车来,晚上乘9点多的火车回家。
从农村来上海打工的小黄也是讲座的“粉丝”。他以前刚来上海时什么也不懂,很自卑。几年前的夏天,他偶然来上图“孵空调”,看到多功能厅人多也跟着凑热闹,这一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每个礼拜,只要有讲座,他就要到上图来。如今,他觉得自己像换了个人,谈吐、待人接物都跟以前不一样,也找到了一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