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教育工作者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德育工作要在‘细致’上做文章,‘溶化’到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收到最大的实效。”日前,本市部分区教育局的德育科科长、德育教研室主任,围绕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讲究“润物细无声”
鲍道成(静安区教育局德育室主任):实效性不高是中小学德育碰到的最大难题,老师们经常抱怨:花了很多时间讲道理、搞活动,学生总是“入耳不入心”,在行动上看不到效果。德育是一门“化学”,要把“大道理”化在日常、具体的小事中,才能使孩子在体验中接受。我们将德育目标细化,把“主动打招呼”、“主动与人沟通”作为中小学生的道德形象品牌,诚信教育则化解为“遵守交通规则”等规范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通过上街当“交通协管”志愿者等活动来体验、感悟,“润物细无声”,效果大不一样。
李金瑞(虹口区教育局德育室主任):“一刀切”、“大呼隆”式的统一德育活动虽然“热闹”,但效果未必好,每所学校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都有不小的差异,在德育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学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德育的“个性化”。虹口区有不少革命传统学校,利用校名、校史“做文章”,开展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很受学生喜欢。
德育也要“与时俱进”
芮彭年(闸北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当今时代不仅知识更新很快,新的社会道德问题也层出不穷,呼唤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在第一时间研究新问题,更新、丰富德育的理念和内容,创造更具实效性的方法。例如,青少年性教育是这一代未成年人所无法回避的新问题,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很多家长和老师心里没底,我们和专业机构合作,经过细致考虑开通了全市第一个公益性青春期健康教育网站,提供科学的信息服务和心理疏导,解决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苦恼。
徐臻(卢湾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我有一位美国朋友到欧洲旅游两个月,刚到家,社区监学就找上门,说孩子两个月没有参加社区教育活动,要求家长作出解释,最后提出,如果家长太忙没空接送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将根据法律取消父母这一时段对孩子的监护权,由社区派志愿者负责接送。联想到我们学校,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不仅要在内容、方法上创新,还要建立和完善这种细致的保障机制。
“第一把手”主抓德育
黄群(长宁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德育与智育始终处于“两张皮”的状态。知识传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锻炼学生意志品质、进行人格塑造的过程,但过重的学习负担、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会削弱了这一过程的德育功能,甚至起到反作用。不少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关注聚焦在智育方面,把德育当作一种“课外教育”,更忽视了通过言传身教来教孩子“做人”。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我们现在规定中等规模的学校不再安排德育副校长,由“第一把手”主抓德育;成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由学科教学和德育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推进德育与智育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