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刚刚出炉的上海汽轮机厂《2003年节能降耗报告》中,一条“下抛物线”出现在产值/能耗比例演变的图表上:1997年,公司总产值11亿元,总能耗32153吨标准煤;2003年,总产值达到18.49亿元,而总能耗下降到30971吨标准煤。作为能耗大户,汽轮机厂负责人说,这一变化来之不易,但要真正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增量解决资源短缺向重视节约资源的思想转变,要走的路还很长。
与汽轮机厂一样,国务院日前发出的《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深深触动了众多申城企业的神经,因为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整个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统计数据上能看到全市能源紧缺的尴尬。拿电力来说,去年,上海用电的最高负荷接近1300万千瓦,而去年上海电网的最高供电能力只有1120万千瓦,近200万千瓦的缺口,使得不少企业在高峰只能避峰让电,面对无法回避的压力,大家意识到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
“节约资源不是件易事,特别是企业要发展,又要实现节约资源,只有利用高新设备和技术来助阵”,申城企业负责人对此有着同感。在宝钢集团,一批批小高炉、小电炉、小轧机统统被全新的电炉和轧机替代,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改变生产工艺流程,也是节省资源的好办法。上海卷烟厂在技改工程设计中引入节约资源理念,近年来,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中水利用,冷凝水回收,每年可节约资源费用约80多万元。
尽管作出了大量努力,但不少专家指出,一厂一店的节能举措,还是太孤立,节约的资源有限,寻求建立全新的节能型区域生产体系,将是上海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前不久,德国巴斯夫公司董事凯迈业博士就在上海介绍了“能源联合体”。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基地中,250家制造厂相互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和副产品可以用作其他工厂的原材料,而一家工厂的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热量,又可以为另一个合成厂提供能源。由于这种方式,整个基地生产率提高了45%,用于发电和蒸气的燃料资源使用量降低了50%,废物也减少了约30%。上海化工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化工区正准备借鉴这一模式,根据化工产业链的特点,合理布局产品项目,按照化工产品上、下游产品链关系把不同企业联结起来,使资源配置效率大为提升,降低能耗。
与此同时,更大的计划正在酝酿中。有关人士透露:一个全方位的以降低污染、降低能耗为特征的清洁生产网络将在上海筹建,今年下半年,有25个清洁生产项目启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网站也将建立起来,帮助各类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资源节约信息和技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清洁生产培训、各类废弃物综合利用交易等;此外,上海还将在3-5年内建立本市的清洁生产中介服务体系,为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