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南汇新场访古探幽--- 雨中,走进古镇老宅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5


  如果有什么古建筑群在偏僻山野被发现,并不让人意外,但在上海竟然还有座鲜为外人所知的千年古镇,并且堪与周庄、朱家角等著名江南古镇媲美,那就让记者感到非去探一探不可了。上海市文管委专家谭玉峰透露的消息,促使笔者在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驱车赶往南汇。
  参天古树
  进入新场古镇的桥正在修,艰难跨过后,坐上一辆三轮车往小巷一拐,便是另一番天地了。弯弯曲曲的窄巷,两旁都是老式的江南民宅和店铺,静静的,偶尔有老人、妇女、小孩走过,也都是淳朴的乡村情色。曾去过那里的徐和平先生带着记者来到南山禅寺,寺旁两棵参天银杏古树都有700岁了,佐证着建于元代大德10年的古寺历史。古寺很静,可随意进入,也无人收香火钱。香烟袅袅,但不见僧人。庙是新翻修的,基础及梁柱却有不少老的。其中有间小屋,据专家说是明代甚至元代的古物。有意思的是,这个仅0.69平方公里大的小镇,佛教、道教、基督教均留下了建筑遗存。
  私家驳岸
  沿河而造的老宅大多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宅子,大门面对着街巷,有高高的风火墙。古镇上几乎每个宅子都有风火墙,十几米高,四五十米长,有的长达六七十米。站在高处眺望,蔚为壮观。内宅多在三进以上,雕梁画栋。老宅背后通向小河,有私家的驳岸,那驳岸的基石据专家说色泽浅白的是元代遗物,石砌的台阶从河面直接通入宅院,上有屋檐遮雨,这奇特的格局他处罕见。老宅多有私家的桥(现在都是公用了),跨河通向后花园。
  名门旧宅
  古镇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大户是张、叶、周、朱、闵、奚等人家,至今说得出是从哪个姓氏传下来的宅子尚有近20处。如建于明末清初的奚家厅,沿街的仪门仍可看出当年气派。另一座明末清初的房子是位于新场大街302号的潘宅,前后5进,每进都有天井,第二进正厅的柱子为泥金木柱,颇为考究。清后期和民国的住宅更多,如张信昌宅第、新场大街281弄内的日照堂、郑家厅等都颇有品位。有的房子,中西合璧,彩色花玻璃、进口马赛克等,融于雕梁画栋间,时代特征鲜明。
  第一茶楼
  新场的洪桥边上,有“江南第一”之誉的茶楼高3层,底层为饭店,二楼是书场,三楼是卧室。说书传统一直未断,茶客听书,只需资费2元。一壶在手,临窗眺望,乡村水景尽收眼底。记者前去看时,茶楼正在维修,无法登临。古镇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富苏州”的歌谣。“环龙”即是古桥。现在古桥遗址俱在,风貌不存。据当地负责古镇保护的沈申元先生说,有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仗义桥上镌有一副对联,上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下联:“济人即是济己,种福必须种德”。他还告诉记者,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明清举人、进士众多,著名的有叶凤毛、朱国盛、叶映榴等。
  相关链接
  新场,距市区30余公里,一座留存着宋、元、明、清、民国原住民市井风貌的古镇。此地成陆于唐中期,距今约1300多年,当时朝廷专门派兵驻守海防。古镇至今较为完整地保存着3公里长的明清时期老街、2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光明清两代保存完整的三进以上老宅就有20幢。市文管委新近第一批公布登记635处不可移动文物,新场占了30处。
  据悉,有关方面已聘请专家设计完成了保护开发规划,将疏通河道,恢复原遗址上消失的石牌坊、石拱桥,修复老街上的百年商铺、茶楼、私家花园,重现古代十景,如高阁晴云、溪弯石笋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