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追溯到古老悠久的明清航海时代,还是驻足于生机盎然的改革开放年代,泉州一直是海内外瞩目的热土。今天,她是民营经济的摇篮,全市民营企业总数已达12万家,其中不少企业驰名中外。这一经济奇迹是怎么来的?
名 牌 的 魅 力
10日,记者来到九牧王服饰发展有限公司。刚进入漂亮的工厂园区,就看到一巨幅标语:“九牧王西裤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于今年3月26日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
从一个1989年创办、启动资金仅7万元的小作坊,到今天的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九牧王的成名之路离不开品牌的魅力。
公司有关负责人说,2000年以前,公司的主导思想是提高产品品质。2000年,九牧王西裤第一次坐上全国西裤“老大的交椅”。盛名之下,如履薄冰,公司开始着手品牌经营。当年,做了一本企业文化特刊,拍了建厂以来的第一条广告片。近4年来,九牧王每年的发展速度高达40%多,从1个西裤厂发展到4个服装厂,市场占有率年年全国第一,名牌魅力四射。
据了解,目前泉州市共有7件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7件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另有福建著名商标122件,福建名牌产品104件。名牌战略,正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异军突起,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民 企 的 活 力
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拼搏了二三十年的泉州民营企业,已经习惯了风险的挑战,它们具备极具活力的市场应对机制。
去年非典期间,三兴体育用品公司在国内几大城市打品牌,遭遇了病毒带来的挫折,巨额投入几乎打了水漂。非典过后,企业迅速在全国增设30多家分公司,拓宽销售渠道,以弥补损失。与此同时,公司全力扩大生产,外贸订单,无论大小,照单全收。“三兴”终于在下半年赶上来,全年产值仍增长11%。
所谓时间就是胜机,在市场中,没有快速应变、快速行动的机制,哪来商战的胜利?泉州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适应了市场,从而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活力。目前,当地民营企业总数已达到12万家,吸纳劳动力150多万人,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重要作用。
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在不少人眼里,纺织是夕阳产业。殊不知,事物无绝对,在纺织行业的某些领域,它也如冉冉升起的朝阳。
海天轻纺有限公司大厅里,陈列着用最新的杜邦吸湿快干材料制作的运动服。公司副总经理李秋平介绍说,这些运动服,从布料到成衣都是海天生产的,主要外销。
纺织企业也做服装生产,这是“海天”的独到之处。这家企业于1994年成立,原先从事织针贸易,略有积累后,便投资办了一家织造厂。做久了,企业发现,由于没有自己的染整厂,而当地的染整企业技术相对落后,他们开发的一些新产品无法付诸市场,产品升级换代前景可忧。于是在1999年,公司担着巨大的风险投入1亿元办起了海天染整厂。从此,企业研发能力得以发挥,他们把研发基地搬到上海,与国家产品开发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合作,由一个生产摇粒绒的企业,变成可加工超细纤维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每年产品中有1/3的新产品面世。
技术改造让海天公司尝到了甜头,以后4年,企业又投入1亿多元进行产业升级,整合纺织业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去年产值4.7亿元,近年来,每年增长速度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