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端午祭”将成韩国的文化遗产?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2

———“遗产外流”为国人敲响警钟
  “五一”长假过去了,端午节也该来了。到菜场走走,你不难发现一筐筐散发着自然清香的粽叶。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几年后中国人想要划龙舟、吃粽子、过端午节,需向别国提出申请,你一定会说:“开什么玩笑!”但是,这的确不是玩笑。据《新闻晚报》报道, 1967年,韩国江陵市“端午祭”被批准为国家级第 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目前韩国文化部门有可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时间,该报道引起了我国舆论的很大反响。
  
  
  中国正加紧考虑对策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周和平向媒体透露,目前中国正酝酿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他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他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代表在会议期间提议,中国应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所有的传统节日应有相应的假期,将其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新华晚报)
  
  韩国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举行摔跤、荡秋千等游戏的大型民俗活动。据韩国学者考证,端午祭的内容在“朝鲜时代”南孝温的《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来被追溯到一千年前。据韩国学者介绍,在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韩国人向往现代化,到 6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在这期间,西方文化受到重视,却忽视了本土文化。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感到,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将使民族文化逐渐枯萎失传,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从 6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的搜集研究受到了重视,民族文化的遗产作为“无形文化财产”被保护起来。
  1960年,韩国中央大学的任东权教授发现江陵市搞的端午祭活动规模最大,很有特色,于是写了调查报告,向文化观光部申请确认其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由于评委们对民俗文化缺乏了解,任教授一个个找评委谈,直到 1967年,江陵端午祭才正式获得通过,成为韩国第 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从此以后,江陵端午祭的盛大活动得以恢复,并呈发展趋势。(光明日报)
  
  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
  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例如端午节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为了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全民健身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现代生活,很有必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其原文化形态。
  端午节又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 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还在欢度端午佳节。韩国的文化部门目前正准备把江陵端午节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时令上看,“端午”为“阳极之日”,故《风土记》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
  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了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等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娥。
  多年来报纸书刊上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只讲它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未免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内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目的。结果,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从整体上冲淡并损害了一个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应当恢复它两千多年来的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本来含义,抢救并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冰庵)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
  2001年 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 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昆曲位列其中。 2003年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相关链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午节赛龙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各方说法
  纪宝成:中国应先提出申报
  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向“两会”大会议案组提交了“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议案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称,韩国、日本、越南等许多亚洲国家都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他国家抢先将端午节列为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应该引起国人的反思。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理所当然应该先由中国提出申报。
  中国民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王绵强告诉记者,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正在按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进行。王主任表示,节日民俗包括的内容比较多,申报的材料也多,春节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肯定要申报,而且正在进行相关工作。
  中国民协:申遗相关工作正在进行
  负责东亚文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官员助理裴红叶告诉记者,他们到现在为止没有接到韩国关于端午节的申请,而且按章程也不需要经过他们,直接到巴黎相关机构申报就行。韩国政府文化观光部及海外弘报院外信课则表示,韩国确实有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但不清楚已经在中国引起不小轰动。
  联合国教科文北京办事处:没接到韩国申请
  部分韩国在华人员告诉记者:“大家都知道泡菜是韩国的特产,后来传到日本。但世界上第一个将泡菜出口的却不是韩国,而是日本。当时韩国上下也很气愤,进行了声讨,最终韩国从此事件中吸取经验,开始重视本国文化的宣传和保护。现在看中国人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但一定要理智。毕竟联合国将各国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名录是出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韩国留学教师:希望多些理智声音
  
  把我们的节日丢在哪里?
  在“圣诞”等洋节进入中国的同时,我们民族的许多传统节日被遗忘或者正在被遗忘。其实,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比起那些洋节,历史更悠久而浪漫也毫不逊色。随便翻翻古诗词,描写过节的举不胜举。可现在我们还过乞巧节(七夕)吗?似乎已经有 2月的西方“情人节”和 3月的“劳动妇女节”代替它了,端午、中秋甚至春节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
  在我们还来不及找回那些失去的宝贝,在经济的大潮中,洋节和外国的电影、外国的汽车、外国的麦当劳一起抢滩中国,自然而然就排挤了本地的同类产品。
  节日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政治性的,如国庆节、建军节、独立日、宪法日等等;一类是民俗的,如外国的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中国的端午、中秋等等。两类本无厚薄,政治性节日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独立的不易,而民俗节日照样能让我们为文化的伟大灿烂、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自豪。可我们的法定假日中,元旦是西方的节日,“五一”、“十一”是政治性节日,真正属于传统节日的只有春节。为什么不能给“清明”、“端午”、“中秋”几天假日呢?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影响了整个东亚,中国的传统节日曾经也如今天的“圣诞节”一样,在异国生根发芽。而东亚一些国家一直很珍惜从中国舶来的节日,他们不但热热闹闹过端午、中秋,就是我们几乎忘记的“乞巧节”、“中元节(盂兰盆节)”在东亚一些国家还古风犹存。
  近日东亚某国将“端午节”列入本国文化遗产名录,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这几乎是给了珍爱传统的中国人一巴掌。自己有颗珍珠,不知道珍惜扔到大路上蒙尘,而别人捡起来打磨得光芒四射,装点到帽子上为自己添彩,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把宝贵的东西弄丢了。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时,曾经派人去东亚某国将祭孔仪式“出口转内销”,学了回来。但不管怎样,孔庙、孔林、孔陵是搬不走的,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可传统节日是非物质遗产,难道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再出去把包粽子的方法学回来?
  (南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