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帮公业堂——这是坐南朝北,有正厅、下堂、回廊房、两天井及砖石门华表的砖木结构瓦房。它于清顺治三年(1657年)建在永安市贡川镇,占地约100平方米,是一上笋商会,也是我省保留至今惟一的笋帮公业堂。每当闽笋面市前,笋商在此商定售价,商贩云集此订货并通过沙溪河营运,将永安竹笋售往全国各地。“笋帮公业堂”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其防火外墙的面砖上还刻有“笋帮公业”字样,至今十分清晰。
芳联堂——建在距大田县城约8公里的均溪许思坑村,是一座建筑精湛的古堡。它坐西朝东,在前为方形,后呈半圆形的厚墙之风建起了正面外围二层,另外三面为三层的结构,拥有160房,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由清太学张应滥父子始建于道光年间,整体布局严谨匀称,气派非凡。作为民居内部设备应有尽有,被誉为“夏不曝日,雨不湿鞋”的居所,且具有抗震、防风、采光、隔热、防御于一体的实用价值。
德远堂——在南靖县塔下村有一座富丽堂皇的闽南著名宗祠建筑,它叫“德远堂”,建于清初,原是张氏家族祠堂。该堂二进五间,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整座祠堂装饰精巧,布局合理,主要有祭厅和神堂。神堂两侧置钟鼓,堂前竖立16支高大的石旗杆,十分壮观。
中山堂——位于福州市中山路北端的中山堂,系二层建筑,无论外表与内室均显朴实无华而大方。中山堂原叫“至公堂”,中山路原叫“贡院埕”,其更名皆因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宣布辞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4月18日以私人名义偕同胡汉民、汪兆铭、廖仲恺等40多人乘“泰顺号”轮到福州访问有关。20日下午,孙中山一行到达贡院埕的至公堂,出席了福州军政界联合欢迎大会,并接见了福州各学校学生代表等。孙中山逝世后,于1932年,为纪念这位革命先行者,就作出以上更名。
列宁堂——上杭才溪乡有一幢砖木结构的二进平访,1929年为才溪区工会的办公地点,第二年为纪念列宁诞生60周年,改名为“列宁堂”。1933年,毛泽东从江西来此作社会调查时就住在此房内,并在此召开民众座谈会和写出了《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
归来堂——位于集美的归来堂是一座有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中西合璧的单层平房。它拥有“回”字形宫殿式大厅和十几间房的会客厅。厅堂中央陈列着陈嘉庚先生2米高、全身坐式青石雕像。大厅迎面为一扇折式黑屏风,上面是用蚌壳镶写的1961年首都各界公祭陈先生的悼词。职名“归来堂”,是陈先生让海外子孙后代归来有一个聚会的场所。陈先生这个心愿是在他逝世后,由周恩来总理指示于1962年1月建成。
玉屏堂——在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的客家公祠内,其主殿叫“玉屏堂”。古代的石壁,群山环抱,森林茂密,犹如一道玉色屏障护卫着来自中原到此定居的客家先民们,故而得名“玉屏”,后改称石壁。玉屏堂内的神坛中央供奉着客家始祖的总神位,两边是160姓客家祖宗的神位。因此这里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是客家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公祠已成功地举办过五届祭祖大典和一届客家文化旅游节。
除此之外,福建还有如福州喜山的白云堂,泉州市区的明伦堂、明善堂、长泰双髻山的心远堂,闽清雪峰山的臣卧云堂、留香堂等也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