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呼唤着城里人迈出家门,走近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果园采摘,观乡下民俗。人们在和大自然的亲和中,得到了一份清新、愉悦的满足。游客们也说:“农家乐”旅游,真是农家“乐”。农民富裕了,连种地也扔掉了过去的锄头、耙子……
农业观光,正在变为农业旅游
像玻璃房子一样的科技农业大棚,在北京远近郊区四周可谓不少。围绕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话题,富裕起来的农民们,开始兴办观光旅游。随后,农民们又比着建起了度假村、宾馆、饭店、休闲、娱乐设施和现代化的会议中心,起初的农业观光,变成了现代时髦的农业旅游,这又给城里的人带去了不少新奇和更多愉悦与享受。
北京房山的韩村河村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小康村。村党支部书记田雄带领全村农民靠发展建筑业,拉动了韩村河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打造出了一座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投资15亿元建成了11个高标准住宅小区,581栋小别墅楼,8种建筑风格的21门公寓式多层住宅楼。910户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楼房,过去贫穷落后的韩村河变成了花园式的乡村都市。而随着韩村河新村的建成,前往参观学习的人逐年增加,便使韩村河旅游业应运而生。几年来,韩村河旅游景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在韩村河“观新村景、吃农家饭、住别墅楼、采摘特色菜”,不少游客带着羡慕的目光,体验着现代化新农村殷实富足的生活。现在,每年韩村河旅游接待人数都达30多万人,直接吸纳劳动就业400多人,间接提供就业人数600多人。景区每年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
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70年代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20多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林、牧、副、渔等各业都得到了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被联合国定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近年来,留民营村从接待各地参观学习,到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前后接待了13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来宾,累计接待游人240多万。留民营村现在建有生态农业区、蔬菜高科技示范区、无污染旅游制品工业区、国际生态农业学术研究培训中心、沼气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区、民俗旅游区等。2004年至今,留民营又接待了18万多农业观光旅游者。
留民营村委会副书记说,旅游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流、物流的加快,也促进了农村生态农业的保护。最近,村里在市旅游局的支持下,又投资1600多万元建起了农业公园和农具博物馆及举办正月十五闹花灯游园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一跃成为北京城南部颇受游客欢迎的农业旅游点。
昌平小汤山国家级农业旅游观光博览园为了能使游客详细、系统、全面地了解农业园的情况,兴建了4430平米的综合展示大厅,还建了可使上千人就餐的餐饮大棚,并逐步开发了保龄球、游泳池、卡拉OK厅、台球等娱乐设施及休闲度假村。
北京近郊区县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农业大棚的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资源,原始的农业观光正在转化为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参与性农业旅游,这种改变也预示了未来旅游的新变化和新热点。
旅游,带动了农村城市化
眼下人们收入增加,日子好过了,老百姓吃得也口“刁”了——菜要吃不用化肥栽植的,鸡蛋要吃农村柴鸡下的。过去的粗粮,玉米、高粱、小米成了新鲜、稀罕的食品,更讲究的,还亲自到地头去采摘。旅游,追求的就是过程的快乐,吃起来也食趣大增。具有市场意识的农民们眼尖,全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纷纷开拓起针对旅游者的市场。
农业大棚里种着红黄各异的小西红柿、四五寸长的绿色小黄瓜、巴掌大小杏黄色的小南瓜、六七寸长的小西葫芦、橙色三角状的小柿子椒和拳头大小的青蒜王。人们走在大棚里,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过去长在地上的蔬菜,怎么也都变了“活法”。纳闷的旅游者带着各种新奇,听着讲解员的介绍。
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庄稼、菜苗的栽培,早已不是人们所认识的那种传统的种法。大棚里一年四季常温,不少蔬菜还是无土栽培。看,那些小小西红柿,现在似串串葡萄,挂满了绿色的藤架。人们仰视欣赏,举手可摘。而大片的嫩生菜经过21天科学培育,随着流水线传送,竟然可以做到日产、日收,打上包装,一个小时后,就摆到了城里超市的货架上。
在精菜、细菜生产上,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股份公司、房山区的韩村河旅游景村、丰台区的南宫新村旅游景区、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村、朝来农艺园、昌平区的小汤山科技农业园区、大兴区留民营生态农庄等都引入了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和品种,他们生产的无污染的绿色菜蔬食品,每天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并在农业旅游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这些农艺园区,大致都分为种植生产区、种植观光区、养殖生产区、养殖观光区,有的还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良性产业链。例如:蟹岛绿色生态村,由两口2400米深的温泉井、日处理能力达450立方的沼气池和日处理能力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构成了园区内生态良性的核心——“可再生能源利用区”。它又分为地热应用区、污水处理区、太阳能采集区和沼气生产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园区内已发挥了杠杆作用。以沼气供能、温泉热能、污水处理为轴心的“生物制造”和“生物分解”,构成了园区内的物质循环和水系循环系统。因此,园区内无污水、无烟尘、无生活垃圾、无农药残留、无化肥使用,基本实现零排放。蟹岛度假村还通过沼气知识讲解、资源循环和生物链结构的旅游参观活动,作为展示和推广蟹岛理念、推动科普和环保教育的窗口。这些内容对旅游者既新鲜,又有吸引力,令旅游者们耳目一新,游有所获。
坐落在北京西南的丰台区南宫新村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一业”旺带来了“百业”兴。旅游发展带动了建筑、设计、农业生产、销售、交通、餐饮、娱乐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12000多元。如今,这里的农民也开始住上了别墅、公寓。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现在,整个南宫镇建设得像一个大花园,建有“水上世界”、五星级宾馆、旅游度假村、地热博物馆、农业科技园等,每年接待几十万中外旅游者。2004年,该村领导班子又将旅游业作为该村和该镇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随着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传统农民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旅游,促进了农村快速地向城市化迈进,传统的观光农业朝着农业旅游方向快速转变。旅游在农业上的发展,已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正如北京韩建集团董事长田雄描绘韩村河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时说得那样: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拓展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挖掘景村潜力、丰富旅游内涵、优化景村环境,树立旅游名牌”。
旅游,让土生的鸡蛋变成“金蛋”
旅游者的需求市场,是推动农业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原动力。时下,农业旅游似乎又唤醒了农业园区向度假村发展的梦想——把酒店置于绿色成荫、稻麦飘香、六畜成群、蟹肥鱼跃的田园风光之中,使旅游和农业生产、都市文明、乡土感受、生态保护自然结合一体,人们在农业园区,可以尽情享受清新自然的环境,体验乡土文化的情趣。
在农业园旅游采摘是当代人旅游的时尚。每至周末,有私家车的家庭便成群结伙地涌向了人群稀少、空气新鲜的乡镇郊区。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炕、做农家人是一乐,参观农业园,亲自采摘新鲜蔬菜,吃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更是一乐。
在北京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村里,专门开辟了供旅游者参观的养殖区。干干净净的养殖区四周,全是铁笼子围成的一处处养鸡舍。这里圈养的全是母柴鸡,每天这些柴鸡都要产下不少的鸡蛋。一是供应来旅游的游客中午用餐,二是满足爱吃这种柴鸡蛋的游客购买。
记者见到,在母鸡产蛋的每一个铁笼子后面,都专门制作了一个小铁门。
心里纳闷:怎么对着鸡屁股开门呢?一问才知,那扇小门是为了方便游客自己开启取蛋,特意精心打造的。
经理介绍,如果游人自己饶有兴趣地打开小铁门,伸手从鸡屁股里取刚刚下的鸡蛋,那个鸡蛋就将是1.6元一个。因为,有了伸手自取鸡蛋的这一旅游参与性“动作”,鸡蛋自身的价值就不一样了。他兴致勃勃地说,即使这样,鸡蛋价格贵了,不少游客也喜欢这种方式。因为,旅游者觉得新奇、有趣。旁边一位游客还风趣地比喻,旅游的参与性让普通的柴鸡蛋一下就变成了“金蛋”。
开展农业旅游以来,锦绣大地农业股份公司一年收入2000多万元。现在,整个园区的日常费用全靠旅游,农产品销售成了净利润。“锦绣大地”副总经理介绍说,他们平时卖给农民一粒优质种子才1角多点,可旅游者在参观农产品展示中,听着导游员的讲解,产品文化内涵价值提高了,种子也似乎变成了艺术观赏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那样就可以卖到1元多1粒。从旅游者角度看,他们觉得这样做,既有风趣又学知识。经理补充说,卖给旅游者的农产品,利润很高,比我们公司向外批发,还要增长十几倍价钱,有的多达30多倍。他说着,指着一群正在采摘的游客说,看,他们采摘得兴致多高,每一位都摘了够几十元的菜了,还不停手呢。
一位著名农业研究专家深有感触地说,发展旅游让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价格大幅增值,是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们都意料不到的。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的决心和信心。现在,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对我们农业经济发展是极大的支持,我们一定对照标准,创建出我国一流的农业旅游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