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洽会的号角一次次向世界吹响时,当环岛路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马拉松赛道时,当旅游节演化为日常的节庆活动时……这一张张崭新的烫金名片正向世界展现着厦门的魅力,一个集旅游、会展为一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正在形成。
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产生辐射能力
今年“五一”黄金周,厦门的游客接待量为6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市旅游局局长郭恒明介绍说,继成功举办去年11月的首届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和今年的凤凰花旅游节之后,我市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的氛围高涨,市旅游局等部门今年还将推出更多的精彩节庆:8月将推出中国之旅———鼓浪屿第二届国际钢琴艺术节,走出鹭岛,巡回国内多个城市,展示鼓浪屿钢琴文化;9月将举办厦门首届休闲旅游酒吧文化节,让游客体验厦门夜生活;10月将举办大型花车巡游。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节庆活动招徕游客,拓展旅游市场,打响厦门旅游节庆品牌,全面展示厦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郭恒明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我们要打造南中国的休闲之都,成为旅游中心城市,就要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使我市旅游产业有聚集和辐射能力。随着良好交通口岸优势的形成,我们应加强与周边旅游区域的合作,形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产品线路包装整合的两到三小时旅游合作圈,把厦门与武夷山、冠豸山、闽西南,甚至与汕头、温州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今后还要以金门为纽带,构筑两岸旅游合作圈。
“专业化”会展之路与旅游良性互动
会展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厦门的展会如何办?对此,市贸发局局长熊衍良思路清晰:专业化是厦门会展业发展毋庸置疑的方向。厦门由于受地域的限制,不适合像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搞综合性展会,而应当结合本市乃至闽南地区的优势产业来办展会,这也是市贸发局选择展会的原则。在运作模式上,尽管市贸发局全程参与,但展会从筹备到办展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市贸发局不予财力投入也不寻求利益回报,只起组织策划的作用,尽量减少行政色彩,会展的全过程包括宣传、推介、收费、支出等均由企业来运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石材展和礼品展的逐年上规模、上档次,印证了这一思路的正确性。
“依托周边地区优势产业举办的专业化展会,不仅及时圆了本地及周边企业‘在家门口就有交易平台’的梦想,而且可以把周边的市场要素都吸纳过来,集聚、扩散、配置、发展,在厦门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熊衍良说,国际会议协会的统计,会议旅游者1美元的消费中,用于会议以外的就有92美分。同时,一个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将全面提升本地的综合经济实力,形成产业集中、辐射周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旅游会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