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
复旦大学强调基础研究、科研开发和产业化三者不可分割,以建设科技园、创新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科技成果资本化运作为抓手,以企业集团公司组建为载体,努力探索和形成适合学校特点和优势发挥的产学研机制,走具有“复旦特色”的产业化之路。
日前,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织专家组,对全国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严格的现场评估和验收,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排名全国第三。
一、依托优势环境,发展科技园区
复旦大学于2000年4月联合社会力量,创办了“复旦科技园”。2001年5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复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复旦大学所在杨浦区积极响应上海市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正在大力推进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大学城”建设。杨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业工作,力争把杨浦大学城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科技人才培育的“基地”、科技创业成本的“盆地”、科技产业投资的“福地”和政府科技服务的“高地”。为此,杨浦区建立了杨浦大学城人才创业服务中心,设立了1000万元的“杨浦大学城人才发展基金”,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服务政策,并制定了《杨浦大学城科技创业发展计划》。
复旦大学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对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进行了科学的定位。明确以“杨浦大学城”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与杨浦区委、区政府密切合作,坚持以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鼓励和推动现有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机制的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不断营造创业环境,建设创业载体,培育创业主体,为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创造条件,为莘莘学子创业培育乐土。
通过合理的发展规划,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精心打造了投融资、孵化、中介服务、人才集聚、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吸引企业入驻,发挥辐射作用
截至2003年6月,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发展成包括国家级复旦大学软件园、国家创业中心上海杨浦孵化基地、上海数码城、复旦SK创业中心、科技园国权分园、科技园枫林分园等若干部分组成的规模,已初步形成了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构筑出源头创新―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化的支撑服务平台。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孵化基地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建的约20万平方米。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还建立了风险投资基金,由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注册资金1亿元。
园区重点培育微电子集成电路、计算机及软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企业,产生了诸如复旦微电子、复旦复华、复旦金仕达、复旦光华、复旦网络、华虹集成电路、联合基因、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复旦天臣、复旦申花、中山医疗、华山康健等具有一定规模、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复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
由复旦大学和复华集团等共同发起建设的复旦大学软件园,属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是上海软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软件园联合了周边15所高校和100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加盟,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集计算机软硬件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风险投资与管理功能于一体的高校科技产业园区,同时兼具软件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功能。
三、科技成果丰硕,迎来好评如潮
在今年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复旦大学作为上海地区高校中唯一受邀的学校参展。复旦参展的项目涉及生物制药、信息和微电子、新材料、应用化学等多个领域,包括了以注射用重组双功能水蛭素(RGD-Hirudin)、全光纤语音通信系统、生物运用高分子材料等20多个科研项目。16家复旦企业展出了近30个不同行业的高科技产品。高交会开幕当天,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参观了复旦大学展区,对复旦的科研实力和复旦企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能力表示赞赏。
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国际工博会上,复旦大学亦有50余项高新产品参展。复旦微电子公司的单相多费率电度表芯片、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的超薄打印电池以及随弃式硅胶面膜通气面罩、除菌消毒空气净化机、特诺丰注射液、校园中央水处理系统、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机和生态厕所等成果,均在工博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除复旦主展区外,复旦众多企业还成为杨浦大学城、上海防SARS专区、上海公交一卡通工程、电子商务协会等5个展区的主要参展商。
复旦大学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历史上第一所三次捧得“挑战杯”的高校,在日前结束的第八届竞赛中再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