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指南
10月24日傍晚,夕阳斜晖下,一辆124路铰接式“巨龙”公交车拖着长长的身体,再次驶出黎平路的终点站。55岁的驾驶员瞿锦国告诉记者,再过两个月,沪上最后8辆“巨龙车”将服役期满―――从此,“巨龙车”将永久地成为上海公交运营业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乘车难”困扰着上海人,交通部门引进了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由于车长14.8米,是一般车的两倍,人们就称之为“巨龙车”。“但是,引进‘巨龙车’依然难解车少人多的矛盾。”巴士一汽7分公司经理龚瑞良告诉记者,“客流高峰时,驾驶员跳下车把乘客推进车门,车内乘客前胸贴后背,后来索性把车上座位全部拆掉以容纳更多乘客。有关资料显示,本市铰接式公交车的保有量达到最高峰时大约有近5000辆,占公交车辆拥有量总数的七成多,而最后8辆“巨龙车”是在1995年购进的,到今年年底正好服役8年期满。
如今,“巨龙车”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上海市民“乘车难”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功率双层车、空调车驶上申城的大小马路,中心城区还出现了近千辆“身价”高达80万元的豪华“申沃”公交车。早晚高峰,公交车一辆接一辆,源源不断,车厢也不再拥挤,人们还能悠闲地坐着看车载电视。
开了20多年“巨龙车”的瞿锦国,听说这批最后的“巨龙”报废后将都被拆成废铜烂铁,有点不舍,“‘巨龙车’见证了上海公共交通40年的发展,能不能留一辆下来放进博物馆呢?”